京西门头沟永不寂寞的“红色交通走廊”(图)

“红色交通走廊”被青山环抱。高珊珊/摄

 

从交通员携带重要情报、物资,奔走于山间小道上,到如今,无数后人走进红色文化之旅,追寻先烈的脚步。京西门头沟山间的“红色交通走廊”上,永不寂寞。

昨天一早儿,妙峰山镇涧沟村村民郭淑萍,走进平西情报联络站,整理影像素材,做好接待准备,展室中的展物上一尘不染。2009年村里筹资,在平西站原址建立全市首家以情报战线为主题的纪念展馆,纪念曾经发生在这个小山村及以小山村为交通节点的“红色交通走廊”上的故事。

郭淑萍参加应聘,成了该纪念展馆的讲解员。

“您好,能给我们详细讲讲,影片中老村民提到的交通员护送情报的故事吗?”几名游客观看完纪录片,走出放映厅,找到了郭淑萍。郭淑萍1995年从河北保定嫁入涧沟村,老家同样是这条“红色交通走廊”上的一点,她讲解起展板上的故事,总是充满深情。

在郭淑萍的讲解下,游客从第一陈列室、第二陈列室、被称为“秘密小屋”的展室……顺序参观完毕,按照展板指引,走上村东小路。一路前行,这条小路就是当年交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奔走过的“红色交通走廊”。

涧沟村位于妙峰山脚下,四面环山,距平原地区海淀温泉镇仅20来公里。当年,从北平通往根据地的3条路线在此会合,曾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前哨。

“我们这里距海淀、昌平都不远,而且山林密,附近山间的京西古道曾是运煤道,山顶还有远近闻名的娘娘庙,往来的人多,不扎眼,特适合开辟‘红色交通走廊’。”村支委王振德说,当时个别知情村民更是守口如瓶,日军曾在娘娘庙驻扎5年,直到1944年撤走,也没发现设立于村内的平西情报站,可见这里的红色文化积淀之深。

在这条“红色交通走廊”上,已故老支书赵敏曾为平西站送过情报;其母亲是村妇联主任,曾组织妇女做鞋垫,由此送往根据地;爷爷也曾为编外交通员。如今,赵敏的儿子在山间林场工作,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这条父辈曾奋斗过的“红色交通走廊”。

随着红色文化与当地旅游业的结合,来平西站及“红色交通走廊”参观、追思的人越来越多。今年4月,平西站结束冬歇开馆至今,已接待参观者近4万人次。最多时,一天要接待20个团队。村里常住120多户村民中,有四五十户从事与红色旅游接待相关的行业。平西站这座看似不大的纪念展馆,及其向着西山深处延伸的“红色交通走廊”,正因为前来追思先烈的人越来越多,它永不寂寞。

本报记者 高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