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来县新保安镇于洪寺村:矿区变景区 黑金改绿金

 

黄龙山庄景区已发展为国家4A级景区。

 

几年前,煤炭是怀来县新保安镇于洪寺村的支柱产业,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此。为了守卫京北蓝天碧水,于洪寺村主动关停煤矿,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将煤炭产业成功转型为生态旅游产业。目前,从煤矿改建成的黄龙山庄景区已发展为国家4A级景区、省级森林公园,每年吸引游客8万多人次。景区的发展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收入来源由“黑金”变成了“绿金”。

光棍村变富裕村

于洪寺村地处怀来县东北部山区。过去,这里交通不便、生产落后,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村里的老人回忆,因为太过贫穷,村民只能组团到外地找媳妇儿。

村支书王晓明介绍,上世纪80年代,于洪寺村本着“穷则思变”的思路,开始了“对山的研究”。凭借老一辈人的讲解以及学习邻村开发资源的经验,于洪寺村在本村地下发现了煤矿。鼎盛时期,该村年产原煤8万吨,产值达到2000万元,昔日的光棍村变成了富裕村。

然而,在王晓明看来,繁华的背后仍有隐忧。煤炭资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要挖完,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况且地质开采势必会破坏环境,大量粉尘影响周边大气质量和水资源。由于怀来县特殊的地理位置,煤矿开采甚至有可能影响京津地区生态安全。于是,2012年,于洪寺村坚决地做出决定——停止开采煤矿,转型开发旅游。

“不破坏一棵树”

蜿蜒的山路旁,此前的采矿设备都已锈迹斑斑,曾经裸露的山体也开始萌生绿意。沿着村道一路上山,场景开始发生变化。

高大浓密的树林,清新的空气,凉爽的温度,还有不时出现的松鼠、山鸡。七八月份,游人络绎不绝,这里成了人们休闲度假、亲近自然的好去处。这就是位于于洪寺村的黄龙山庄,由煤矿变为景区,整个建造过程凝聚了村民大量心血。

王晓明回忆,当时全村齐动员,所有道路平整工程全部由村民出义务工完成,所有的沙石、水泥等施工材料都是由村民背上山的。现在王晓明还清晰地记得,上山的哪几级台阶是由他亲手建造完成。

走进黄龙山庄,溪水淙淙、绿树成荫、群山如黛、云雾缭绕,上山的路仅有一条车道之宽。王晓明说:“这些树经过几十年才生长成这样,再生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景区建设中我们尽量不破坏一棵树,尽可能保留这里的自然风光。”

促就业为村民谋福利

2012年,全村上下把精力全部放到了环境保护、旅游开发上。现在黄龙山庄已经被评为4A级景区,可同时容纳400人住宿、700人就餐,最大游客接待量达到8000人。

景区每年能给于洪寺村带来700多万元的旅游收入。利用村集体的收入,于洪寺村每逢节日就为村民准备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村民的社保也由村集体承担。王晓明说:“景区在运营和维护上需要人力,村子里80多人来到景区打工,每天能有100元至120元的收入,村民的收入来源由‘黑金’变成了‘绿金’。”

每年七八月份是黄龙山庄最忙碌的月份,来自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的游客纷至沓来,欣赏这里的美景。

不过,昔日向各地推介景区时的辛酸场景依然历历在目。王晓明回忆,十几年前景区刚刚建成,他和几位村民一起到北京向各大旅行社做推介,“当时啥都不懂,不知道与总经理见面还要预约,我们直接进人家的门,差点被赶出来。因为没来过大城市,当晚都不知道住在哪里,最后我们几个人在澡堂子里过了一夜。”

如今,步入正轨的景区逐渐吸引了游客,与旅行社建立了不错的关系。“不甘寂寞”的王晓明又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最近他邀请了途牛、去哪儿、穷游网的旅游大V来到黄龙山庄体验,王晓明说:“通过网络、新媒体营销,景区又多了不少‘背包客’,我们又打开了另一条销售渠道。”

旅游旺季一过,黄龙山庄就组织员工下山接受培训。王晓明介绍,“我们跟怀来和张家口的旅游职校都有合作,员工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