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故居位于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村,是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本报记者 李如意摄
本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陈友海
李大钊纪念馆、青春广场、大钊路、大钊班……走进乐亭城,红色符号随处可见。李大钊是乐亭县大黑坨村人,110年前大钊先生从这里走向全中国,110年后大钊故乡人在这片热土又闯出一番天地。
驶离乐亭城区,沿公路青乐线向东行驶约十五公里,记者来到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村。一进村,街道两边统一的白墙黛瓦民居建筑,颇具典雅韵味的清末民初风格格外引人注意。街边悬挂的果蔬合作社、收购果品的招牌又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现实。
“从传统农业到经济作物,从温室大棚种植到绿色新型农业,我们始终走在了前头。”大黑坨村村支书张著华自豪地说。1996年,大黑坨村率先尝试设施农业,开始设立温室大棚。张著华回忆,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尝试,收效不错,于是很多人加入进来。
20多年的时间,大棚的帘子由手动变为机械自动,温室的架子由木制变成了钢结构。目前,大黑坨村580多户村民共建有1600个温室大棚。每年三四月份,温室中的葡萄、桃子、甜瓜便可成熟收获;五月份大棚里开始种植茄子、西红柿、黄瓜等;七八月份,大棚中又可以种植一茬。
在这里,一家建有几个温室、年收入几万到十几万元的农户比比皆是,各类农业合作组织的成立,带动了村民收入节节攀升。大黑坨村成为冀东地区重要的错季精品果菜生产基地,这里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大黑坨村的带动下,胡家坨镇的其他村镇也开展了设施农业。大黑坨村与周边村庄一道,通过农业合作社推行链条化服务指导,为农民提供种苗供应、技术指导、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服务。人们向大黑坨村的这张“绿色名片”伸出了大拇指。
大黑坨村村口有棵大槐树,枝繁叶茂,这棵树有600多年历史,早就是村民乘凉议事的重要场所。张著华对记者说:“当初设立温室大棚时,很多人在树下议论纷纷。为了将这事推行下去,村委会要求党员干部率先尝试。”
实际上,这样的事在大黑坨村很常见,党员带群众、党员帮助贫困户的事迹比比皆是,党员的带头作用愈发明显。十八大以来,大黑坨村80名党员主动佩戴党徽,亮出身份,开展“叫响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主题活动,接受群众监督。
“作为大钊故乡的党员,我们应该做得更好。”老党员杨晓波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党员干部带头开展清卫生、除杂物等义务劳动。在改造自来水管道时,党员带头干,群众出义工,不仅提前五天完成,还节省了两万元支出。
作为大黑坨村历史文化传承核心的李大钊故居,坐落于村子中心位置,是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数十万人次。近年来大黑坨村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以李大钊故居为依托,切实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不断提升党员和村民素质。大黑坨村这张红色名片同样受人尊重。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李大钊的实干精神已经成为大黑坨村党员群众的座右铭。依托李大钊故居每年带来的巨大客流,村里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具有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特色民宿,让游客尽享农桑之乐、采摘之趣,使红色乡村游成为“星级农家乐”,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村西头的大黑坨小学传出琅琅的读书声,稚嫩的童音朗诵着李大钊《青春》一文的节选。“大黑坨人对大钊精神的推崇和追随,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红色基因像接力棒一样代代相传。”乐亭县大钊精神研究专家杜全忠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