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腾退地下空间打造“戏剧孵化基地”

 

 

坐落在中国美术馆后街的77文化创意产业园里,工人们紧张地布置着幕布和灯光。园区北侧的建筑入口,悬挂着“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几个大字,排练厅里,话剧《澡堂》正在紧张排练……这个以戏剧、影视为主导产业的文创园,在2012年之前还是古老的北京胶印厂。如今,这里已经打造出19个专业的排练厅,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有350个剧目在这里排练,340个剧目在北京演出。今后,东城区还将计划利用腾退后的民防工程地下空间,打造成专业的排练厅,变成惠民的“戏剧孵化基地”。

老胶印厂旧址 转型戏剧影视文创园

77文创园东起美术馆后街,西至小取灯胡同,与中国美术馆一街之隔,前身为建于1954年的北京胶印厂旧址。不同于798那些德国精英血统的雄伟工厂,蜗居在美术馆后街的北京胶印厂更像是个工业化的四合院,带着北京胡同的市井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胶印行业不再拥有昔日的辉煌。整体行业下滑也在所难免,加之胶印厂地处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诸多不便日益凸显。

2012年初,北京胶印厂的上级公司决定将原胶印业务迁出,将美术馆后街77号院内房屋整体腾空,与东城区属国有文化企业——北京东方文化资产经营公司达成了20年的战略合作,联手打造主题性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并以此为契机实现北京胶印厂的整体转型。专业运营团队东方道朴文资公司自2012年9月起入驻胶印厂厂区,通过近两年的时间,打造出以戏剧、影视为主导产业的77文创园。

 

配套设施齐全 打造专业级别排练厅

走进文创园,南侧的墙壁上装饰的是余华名作《活着》的经典之句,北侧的“北京剧目排练中心”虽然从表面看上去显得低调而内敛,但19个专业排练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诞生了350个剧目,可谓相当“高产”,而且排练厅的紧俏程度可以说是一厅难求。77文创园的排练中心运营经理付国辉翻看着日历,截至目前,排练厅的“档期”已经排到了10月份。“这一周我就接了30多个电话,全是约排练厅的。”

走进一层右手边的排练厅里,演员正在排练话剧《澡堂》,墙上的隔音板、地上的实木地板,让这里已经丝毫看不出曾经老厂房的模样。专业演员的胸腔共鸣让每句台词直抵人心,而将排练厅的门关上,外面则能达到“静音”的效果。北影新青年戏剧工坊创始人张默对这里的评价是“专业录音棚”级别,“和很多欧洲戏剧团的排练厅有着相差无几的水平。”同时,这里的配套设施也可谓全面而贴心:宽敞明亮的玻璃窗,浅棕色的木地板,许多排练厅还连接着专门的观景走廊,推开落地玻璃门,就可直接步入77文创园的空中花园,便捷又私密;还有的排练厅安装了把杆和落地镜,非常适合排练舞台剧。地下还建有专门给演员用餐的场地,桌椅板凳只要登记就可以随便借用。

张默告诉记者,77文创园里的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在业内还有着一个响当当的外号:戏剧界的“横店”。

 

场地少场租贵 原创剧餐馆包间“诞生”

北京是全国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演艺之都。全市文艺院团中将近九成为民营团体,而且仍有不断增加之势。随着文艺院团的不断发展壮大,排练场所、剧场供不应求的现象愈加突出。如果新排剧目和复排剧目同时进入排练期,部分院团就需要另租场地排练。而民营院团的情况就更艰难一些。他们全部要在市场上租排练场地。由于时间不能确定,场地不能保证,民营院团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影响。根据市文化局的一份调研显示,市场上大大小小的排练厅,租金少则一天800元,多则一天1万元,这对很多文艺团体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张默说起创作和排练场地,心里就有倒不完的苦水。“我们一帮人曾经在簋街的一家餐馆连吃了一个月的饭,就为了用人家的包间来创作剧本。没办法,市场上的排练厅难找不说,而且太贵了,每天1200块钱还得是‘刷脸价’。”有时候甚至只能租用一些少儿培训机构的场地:“晚上孩子们上课,我们就利用白天的空闲时段借用人家的舞蹈教室排练。”张默说,光租用排练厅的费用,几乎就占到制作成本的四分之一。

 

租金低至一半 优秀剧目优先租场地

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场地市场中,77文创园更像是一股清流。在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整栋楼被设置成2间110平方米的大排练厅、10间80平方米的中排练厅,6间50平方米的小排练厅,并配有1间130平方米的剧目彩排合成厅。而这样优质的排练厅,租金却只有市场价的一半。

付国辉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排练厅的经营以非盈利为原则,按照低于市场标准的价格为有需求的北京文艺团体提供服务。收费标准为大厅500元/天,中厅300元/天,小厅200元/天。不同大小排练厅的租金仅相当于市场价格的一半左右。原则上每个排练项目的连续租赁周期不得超过50天。

剧目排练中心还具有一定的孵化功能,政府部门设立的舞台艺术创作扶持资金,也将对原创、精品剧目给予针对性的支持,对获得过市级或行业内优秀剧目奖的团体享有场地租赁优先权。“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为首都舞台艺术的精品创作,营造良好的政策扶持和发展环境。”

同时,排练成型的剧目还可以通过北京保利紫禁城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优先进入保利院线全国39家剧院演出,助力北京文化“走出去”,更好地发挥北京文化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这次“华丽转身” 典型又成功

老厂房打造成排练厅、戏剧团体找到了质优价廉的排练场地、制作成本有了大幅下降、观众能以更低廉的价格欣赏戏剧艺术……这样的良性循环让更多喜欢戏剧的市民得到了最大实惠。

东城区文委演艺科科长朱海斌一直认为,77文创园内打造北京剧目排练中心、为戏剧提供排练场地是老厂房“华丽转身”的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但即使如此,面对火爆的戏剧市场,排练场地依旧是供不应求的状态。而随着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的推进,很多腾退后的地下民防工程将有望变身成为专业的排练场地。

朱海斌说,目前东城区文委已经和区发改委等多部门沟通,计划将腾退后的民防工程地下空间利用起来,变成惠民的“戏剧孵化基地”。“最近看了好几处腾退后的地下空间,其中包括北新桥街道民安社区、东花市街道等。面积在1000平方米左右的地下空间,就可以分成十多个惠民排练厅,装修之后,就能够向更多的演出团体、戏剧爱好者百姓敞开大门了。”北京晨报记者 王萍/文 李木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