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紫禁城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遗迹”的新闻让故宫再次成为了考古焦点,该处遗迹对研究北京城市变迁、紫禁城历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里曾居住过24位皇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而作为博物馆,这里在1925年才对外开放。从紫禁城城门打开那天起,故宫就成了最受瞩目得的世界文化遗产宝藏之一。
这个有着9999间半的大型建筑群,现有藏品总量180余万件(套),以明清宫廷文物类藏品、古建类藏品、图书类藏品为主。堪称艺术宝库,有过之而无不及。
「司母戊鼎」
但凡国家级的大型博物馆,大底都有“镇馆之宝”之说,比如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鼎”。那么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什么?有人说,是《清明上河图》,也有人说,故宫的“镇馆之宝”其实有三个。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虹桥局部)」
对于外界的种种说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两年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故宫人用了7年时间,让每一件文物有名有姓,在紫禁城中有所依、有所养……可以说,纳入《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的15万件珍贵的文物,件件都是‘镇馆之宝’。”
而在央视《镇馆之宝》的系列纪录片中,第二集便展示揭秘了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馆藏之宝,那便是充满传奇色彩的——田黄三连印章。
「田黄三连印章」
为什么这方印章能称得上是“镇馆之宝”?它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说起来,这方宝物之所以备受瞩目,首先是因为它和两位“名人”有着不解之缘。一位是设计者乾隆皇帝,一位是捐赠者溥仪。
「乾隆&溥仪」
今天,田黄三连印章就陈列在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乾隆是史上拥有宝玺最多的皇帝,各种材质的玺印,多达1800多方,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印玺中备受青睐。
田黄石三连印章均为田黄石,由三条田黄石链连接成一个整体,成为彼此不可分割的部分。章上的印文“惟精惟一”、“乐天”都出于儒家经典《尚书》,意思是要居安思危,要顺应天命,懂得自然之理。乾隆皇帝把这些文字刻在印文中,是为了表达其施政思想。
「田黄三连印章」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描述说,雕刻三连印章的田黄原石是康熙年间入宫,在库房尘封近百年。后来,已是太上皇的乾隆想要刻一方“乐天”的宝玺,这枚田黄石被工匠选中,承送到乾清宫,乾隆对其一见倾心,又感觉石头颇大,只刻一方玺太可惜了,让工匠设计三连印章。
「田黄三连印章」
这方印章由一块大约5斤重的田黄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链连在一起,篆刻方式与玺文布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为阳文篆刻,布局章法为传统标准格式。“乐天”亦为阳文,两字居中,左右饰以螭纹,使玺面富有动感。惟精惟一”为阴文篆刻,印文用汉代私印形式,采取回文法排列,整个印面饱满匀称、和谐美观。
「田黄三连印章」
在我国古代,玺印是凭证工具之一。国家、官吏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皆须以印记为凭证,于是官、私玺印产生了。皇家的私玺往往在有重大国事家事时,雕刻以示纪念。
乾隆驾崩后,这方印玺曾放在乾隆花园,但是1923年遭遇火灾,很多宝物燃烧殆尽,田黄三连印章能保存下来,至今是个迷。1924年,被逐出皇宫的溥仪把它带走,此后一直随身携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溥仪经有关机构移交故宫博物院收藏。可以说,这件宝物见证了大清的兴衰。
「溥仪晚年」
不知道是因为田黄的珍贵使这方印章愈发贵重,还是因为这方印章的重要地位抬升了田黄的市值。如今,“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早就耳熟能详,在它唯一的产出地——福建寿山村,很多人因为挖到了田黄石,改写了自己的命运。还是1984年的时候,一位村民和家人寻找到了9斤重的田黄石,卖了11万元,如今市值更是可以达到几亿元人民币。
「挖到田黄的人内心肯定是这种心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