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开起首个共享会客厅

 

 

昨天,在白塔寺共享会客厅,居民们正在分享各自的见闻。 

“能给我尝尝这面片儿吗?”前晚八点多,隔着玻璃,窗外抱着肩看了好一阵的大爷终于开口说话了。这句话让屋里的小伙子王海元心里一下子就暖起来了:“这次居民自发的‘揪面片儿聚会’,一开始还以为老街坊不会这么给面儿呢!”别看屋里十几个人有老有少,却不是一家的。从揪面片儿,到炸酱,再到拌凉菜,都是白塔寺地区的老街坊们动手,人手一道拿手菜。

这间上下两层120多平方米的屋子,是白塔寺地区的“共享会客厅”,这在北京还是头一个。免费开放的一个多月里,做饭、会客、联谊,甚至连胡同里的小学生写作业都用上了。在胡同住了大半辈子的马香玉是会客厅志愿者,她一句话道出会客厅是如何让街坊们重拾胡同温情的:“在这儿能感受当年的生活,胡同里一家晚饭吃了什么,整院的人都能吃上。”

老街坊们有了聚会地儿

面片儿、炸酱,都是老北京人好吃的一口儿。这次附近居民自发的“揪面片儿”聚会,嘴上说是为了热闹,其实也在找当年胡同人家的感觉。

白塔寺共享会客厅面积不大,算上下个月要进行改造的二层,也只有120多平方米。但因为临着宫门口东岔胡同口,附近居民奔这儿来都挺方便。

共享会客厅的设立,是“白塔寺再生计划”的一部分。实施主体华融金盈公司负责人介绍,这栋二层的房子多年前还用于办公,之后进行了腾退。今年夏天,这里经过改造变成了白塔寺街坊们的会客厅。“四合院里每家每户面积都不大,不少家里都没有会客厅,急需这么块地方,这里能提供厨房、会客、教室等功能。”

会客厅临街的大玻璃窗,把开放式厨房露了出来。台面上东西不多,这家送来的醋,那家端来的酱,碟碟罐罐都由街坊们贡献。往里走,有几张圆桌、方桌,几把椅子,就是一个不错的客厅。

厨房正对着的,是仿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供销社柜台,上面不少都是街坊们捐来的老物件儿。大到一块城墙砖,小到一盒雪花膏,都透着浓浓的京味儿。

正门口的桌子上,始终摆着一个糖罐儿,眼尖的小孩早已瞅着嘴馋。

这里有个“老规矩”:孩子们每天下午放学,都能进屋领一块儿水果糖。前天下午三点,俩男孩结伴进来,低着头不好意思说话。志愿者马香玉早就看明白孩子的心思,带着笑问:“说,见了长辈该怎么着?”“见了长辈得问好。奶奶好!叔叔好!阿姨好!”机灵的孩子们一口气把屋里人叫了遍。糖到了手,扭身走的时候还不忘说声“再见”。

胡同几代人都是“主人

几天前,一位在某知名国际影展做活动的朋友找到共享会客厅负责人王海元,想在这里播放获奖的独立影片。这个听上去“高大上”的主意是不少地方巴不得的,却被白塔寺共享会客厅给否了。王海元说,这类影片是挺好,但与白塔寺的调子不太搭。

会客厅二楼即将进行改造,年内投入使用,60多平方米的空间包含了图书馆、照相馆、电影院、教室等功能。其中电影院也是放老电影。“我们觉得这里播放的老电影,应该更有白塔寺的感觉,比如《燕子李三》这类更接地气儿、更受街坊们欢迎的片子。”他说。

王海元是华融金盈公司特意从798艺术区找来的第三方运营团队。在798艺术区,该团队曾创办了著名的“熊猫慢递”,主打给未来写信。

到了白塔寺,王海元感受到了与798截然不同的味道。白塔寺胡同里的居民一般年龄偏大,淳朴热情,也稍有些保守。比如,798里的艺术往往是现代感极强的作品,而在白塔寺居民眼中,国画、书法才被称得上是艺术。

“我们也在给会客厅找一些年轻的元素,能让不同的阶层和人群的文化实现融合,让会客厅实现几代人的共享。”他说。

国庆假期第二天,一群在附近金融街上班的白领、金领,脱掉西装,穿上休闲衫,围坐在会客厅。关了灯,点上蜡烛,这是他们第二次在这里办“诗歌分享会”,王海元发现,会客厅除了能让老街坊聚餐、联谊,还能给年轻人带来一种新可能。

而到了每天下午三四点,孩子们成了会客厅的主人。周边平房家里不够宽敞,就让孩子到会客厅里来写作业,自愿前来的大学生志愿者则成了辅导老师。写到傍晚,跟着老街坊们聚餐,饭都解决了。

白塔寺社区空间各有创意

“家里地方小,老物件占地儿,又舍不得扔,就送到会客厅里来展览着。”马香玉说。

据介绍,共享会客厅项目是由西城区民政局、新街口街道办事处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购买之后,为本地居民提供服务。会客厅一层能用做客厅、厨房,二层提供电影院、教室、图书馆等功能,将面向附近居民免费开放。

而正在进行的“白塔寺再生计划”,将在2020年前对该地区200个院落修缮改造、28条胡同的基础设施改造。根据目前进展,已经有3处修缮改造为社区活动空间:青塔胡同41号,宫门口东岔81号的共享会客厅,赵登禹路429号院。

这3个活动空间各有各的特点:青塔胡同41号每天都有安排好的活动;共享会客厅的活动则更多靠居民自发组织;赵登禹路429号院由于是中法合作试点,未来将更偏文化特色,预计明年春天正式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