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出入故宫,都要经过故宫的门,但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故宫的门不仅很值得观赏,还隐藏着不少历史故事。
故宫有四个门:正门午门,东门东华门,西门西华门和北门神武门。午门和神武门位于故宫的南北轴线上,东华门与西华门则东西呼应,但并不在故宫正中东西轴线上。午门南面还有三道门:端门、天安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午门的北面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午门的前后一共有五个门,各门之内的两侧还有廊庑。这种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 制度的影响,为了突出皇宫建筑的威严。
午门
午门是故宫的南门,也是正门。目前游览故宫的游客只能经午门进入故宫。这座门高大雄伟,威严壮观。
午门共有五个门洞,但从正面看只有三个, 另外两个门洞叫掖门,开在两侧。五个门洞各有用途:正中间的门专供皇帝行走。但在特定的条件下还有两种人可以从中门通过。一是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舆可以从中门进宫;二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等级的殿试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以示皇帝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恩宠。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个掖门只在举行大朝会时才开启,官员以文东武西的队列从两侧进入。另外,举行殿试时,按会试所中的名次,单数走左掖门,双数走右掖门。平日上朝的百官,身着朝服,在午门前等候。
照片中是廊庑两端建的四角攒尖顶的方亭,这样的方亭共四座, 与正面大殿廊庑相连, 形成了一楼中立、两翼突出,势若朱雁展翅的景象,故午门又被称为五凤楼。
神武门
神武门是故宫的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为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之名,代表北方,后来因避讳康熙皇帝的名讳“玄烨”,改为神武门。神武门上原设有钟、鼓,每日黄昏后鸣钟108响,之后敲鼓起更。每到一更都要打钟击鼓,启明时再鸣钟报晓。神武门开有三门,帝后走中间正门,嫔妃、官吏、侍卫、太监及工匠等走两侧的门。清代选秀女,将嫔妃迎入宫中均走此门。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时便由此门离去。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人员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每年行亲蚕礼时即由此门出入。亲蚕礼始于周代,是古代举行的一种国家大典。每年的亲蚕礼都是由皇后率领众嫔妃祭拜蚕神嫘祖,并亲自采桑喂蚕。这样的仪式不但有奖励农桑之意,也清楚界定百姓男耕女织的工作区分。每年春天,皇帝去天坛、地坛拜祭农神,祈求风调雨顺,皇后则到今北京北海公园的先蚕坛举行“亲蚕”大典,代表举国女性向上天祈祷。清代皇帝从热河或圆明园回宫时也多从神武门入宫。皇帝出外巡幸,可由午门出宫,但随行嫔妃必须由神武门出宫。如果皇帝侍奉皇太
后出宫,则同出神武门。
这张照片拍摄于神武门对面的景山,每日景山最高处的万春亭聚满为了一睹皇宫的全貌和风采的人。此照片不仅展示了端庄威严的神武门,也展示了故宫红墙黄瓦的宫殿群气势。
东华门
东华门是故宫的东门,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有金水河,河上架有一座石桥。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 以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是平面矩形,城台为红色,并有汉白玉须弥座,当中有三个券门,券洞外方内圆。
这张照片是东华门城台上建的门楼。东华门门楼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始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与其他三个门不同的是,东华门靠近太子住的宫殿,是专供太子出入紫禁城的门,所以东华门上只有八排门钉。紫禁城的四个城门中,午门、神武门、西华门的门钉均为纵九横九,只有东华门的门钉为纵九横八。
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嘉庆年间农民军被太监刘得才等人经东华门引入紫禁城,但在门前与卖煤人起了争执, 情急之下露出所藏兵刃,为守门官兵察觉后立即关闭东华门,起义失败。
西华门秀时
西华门的形制和东华门基本相同。清代帝后出宫游幸多走西华门。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寿诞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时,在西华门以外,经西直门至海淀一带,沿途张灯结彩,预设彩棚,隆重庆贺。清末,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时,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即由西华门仓皇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