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明星如何喝豆汁?

 豆汁是老北京传统食品,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写道: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北平城里人。

爱新觉罗·恒兰在《豆汁儿与御膳房》中是这样说的:在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夏季,民间一粉坊偶然发现用绿豆磨成的粉浆发酵变酸,尝起来酸甜可口,熬熟后味道更浓。于是,在民间开始饮用,逐渐在北京流行起来。

据清乾隆十八年(1753)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可证明豆汁历史已有两三百年。

过去有一则笑话,说齐化门(朝阳门)外营房的旗人都聚在街头痛哭流涕,路人问之,哭者愈痛,谓“豆汁儿房都关了张,岂不要了性命?”笑话归笑话,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特别喜爱喝豆汁儿,甚至称之为“本命食”乃是事实。从前有人把北京人称为“豆汁儿嘴”、“卤虾嘴”或“老米嘴”,统称为“北京三嘴”,因为北京旗人喜欢喝老米(紫色仓米)熬的豆汁儿,佐以关东产的卤虾小菜儿或者卤虾青椒,既甜酸又鲜辣。

笑话难免夸张,但从老杂志中看,豆汁还真是颇有诱惑力。所以《燕都小食品杂咏》上称:“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据《光芒》杂志1934 年第1卷第21期的《北平吃有三绝》,可知那时豆汁已与羊肉、烤鸭齐名。作者吃学博士写道:“有人以为发过酵的东西不好。其实,最好吃的东西都是发过酵的。火腿、松花、糟蛋,以及你渴(喝)的酒、吃的馒头,都是这样。唯有发过酵的才真好吃呀!”不过,作者透露,在北京外,沈阳北门也有一家“豆汁儿房”。

在当时,北京有所谓豆汁四大家,即琉璃厂豆汁张、东安市场豆汁徐和豆汁何、天桥舒记豆汁。但最著名的,是厂甸的豆汁张,据1940年总第117期《立言画刊》的统计,名伶常来此喝豆汁,其中老生胡盛岩喝的最多。

据豆汁张说:“除去每日派人来买的像尚小云、余叔岩、荀慧生、雷喜福、小翠花、谭富英、吴素秋等外,亲自来喝的,当要数老生胡盛岩为次数最多了!其次像裘盛戎、王和霖、傅世兰、任志秋、何盛清、金少山等,个人次数抑或均在百二十次左右也。”

明星喝豆汁的阵仗也大,据《立言画刊》1945 年总第332期报道,言慧珠曾率队到厂甸喝豆汁,场面可观:“心声社如言少朋、小朋以及林秋雯、王少亭、阎世喜众人,保着他们的狼主——言慧珠——一行不下十数人,浩浩荡荡莅临厂甸了。还是慧珠那身大红衣服惹人注目罢!于是厂甸除去人挤人之外,游人都集中在慧珠一人身上了。慧珠大吃之下,把要两盘灌肠大嚼。”

本文主要内容引自《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