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曾经吐槽的东华门夜市,如今......

这条曾经有着浓郁生活气息,东西走向,不足一公里的街道,最后成为广受质疑的众矢之的。外人眼中的“夜市”、“小吃街”这最后的告别,充满了北京人、外地客的爱恨交加。


 

  东华门夜市的“前生”是一条连接东西方向的街道,西边连着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故宫;东边接着热闹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北面和著名的“五四”运动发源地平行,南面是十里长街。


 

  附近的缎附、瓷器库、灯笼库、葡萄园、妞妞房、奶子府……小时候听说这些地名儿,就知道过去这一带是皇上家的地盘儿。老话说,北京城“南贫、北穷、东富、西贵”。东华门大街这里可算得上既富且贵了。


 

  听老人们回忆那时的清晨,清早儿洗漱完毕,街西头儿来一个油酥烧饼就碗混沌。而这混沌还分东头儿的混沌,那是供晚儿的吃食。吃罢早点,往西溜达就到了筒子河,遛鸟的,练太极的已是熙熙攘攘。

  街东头的东兴楼曾是北京第一大饭庄,午饭吃好,身子乏了再去清华池泡个澡,晚上吉祥戏院开戏了看一场,散场后来一碗刚出锅儿的热混沌,听着街口偶尔飘着:“半空儿~~多给!”

  对于曾住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东华门大街,就跟清早一睁眼看到的第一缕阳光一样熟悉,碧空万里。

  东华门夜市的“今生”是从80年代初改革、鼓励个体经营时期开始的,有着近30多年的历史,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70后、80后的儿时记忆里都有他的存在,那时:“王府井是全体中国人的,东华门夜市是北京人的”。


 

  跟现在统一管理不同,刚开始的东华门夜市,并没有正统的规划,最初都是随意的摊位,邻居哥哥自己还在这里卖过散啤,沿街都是卖小百货的、服装的、还有电器什么的。后来才有了好多小吃,那时可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小吃啊~


 

  一到天擦黑,摊儿支起来了,馋了就去来盘炸灌肠儿、奶油炸糕;冬天来一碗暖暖的热卤煮、夏天来份凉粉儿、扒糕,扎羊肉串儿、鸡肉串儿一年四季不分,这算是当年“夜市”的标配吧,感觉特满足。


 

  一到白天,这里恢复了平静,对面的儿童剧场经历了新建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东头儿的吉祥戏院变成了吉祥电影院,热闹的非凡的王府井大街迎接着各地的游客。


 

  那时,这里清晨的晨曦可以照穿整条街,到了夜晚灯光穿过美食熙熙攘攘的人群依然照穿整条街,当年偶尔飘来的:“半空儿---多给!”成了今天的:“奶油炸糕~羊肉串儿~”。

  开始,各种“臭豆腐”还有“炸蝎子”成了主角儿,东华门夜市渐渐地偏离出了北京人的生活,从前好吃的卤煮、灌肠儿,虽然前面冠以:老北京,但味儿道全变了,只是“所谓的老北京”罢了。路过多次,也没有了热情再去吃一口。


 

  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游人,热热腾腾美食属于游客,如今宣布闭市,东华门夜市将恢复道路通行功能,实现还路于民。

  曾经总说怀念老北京城;怀念四合院的大柳树;怀念东华门的夜市;皇城根儿的夕阳。如今,这不曾再去的夜市关闭了,住在这里的居民面对着改善后的街道,会寂寞?还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