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这么久 不知道三山五园究竟是哪儿?这条文章迅速科普!

 爱旅游的小伙伴都知道,咱大北京有片“最熟悉的陌生景区”叫三山五园,据说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据说这些园林兴建于清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时期,据说大多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

但是具体三山五园都在哪?长什么样子?今天小编就帮您重新认识这座“神秘”的行宫。

初识三山五园

清代“三山五园”全貌图

“三山”包括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五园”包括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

“五园”位置图

三山五园的由来

清朝的统治者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他们大多性喜自然,不愿被紫禁城的枯燥、闷热束缚。1684年,南巡归来的康熙皇帝无意间发现北京西郊的丹棱沜(pàn)泉水甘甜,于是便在附近明代清华园的旧址上,仿照江南山水修建了占地约800亩的畅春园,用以“避喧听政”。此后,康熙皇帝每年约有一半时间都居住在这里,而王公大臣们也受他影响纷纷在畅春园附近兴建住所。

1707年,康熙将畅春园北的一块土地赐给四子胤禛建园,并为其题名曰:圆明园。当时的圆明园占地仅600余亩,但却是诸子夺嫡时胤禛的韬光养晦之地。

1724年,他登基成为雍正帝两年后,在圆明园原有“亭台丘壑”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建设轩墀(chī),分列朝署,俾侍值诸臣有视事之所。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最后全园面积增至3000余亩,有风景建筑组群28处。到乾隆即位时,因政权巩固,经济繁荣,乾隆帝便不遗余力地继续改造此园,修成了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并一一为它们取了诗情画意的名字,比如“镂月开云”、“天然图画”、“杏花春馆”等等。对于这番作为,他在《圆明园后记》中甚为得意地感叹道:“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此后,他又修建长春园,合并绮春园,从而形成了“圆明三园”的格局。与此同时,他还先后改建、扩建了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并借疏浚西湖(即昆明湖)的机会兴建了万寿山的清漪园。至此,“三山五园”正式出现。

园林的另类功能

“紫禁围红墙,未若园居良”。这是三位帝王共同的心声。康熙欣赏畅春园朴素的江南景致,曾两次在其中大摆“千叟宴”。他的儿子雍正自号“圆明居士”,常在圆明园中泛舟福海,欣赏落日。乾隆则比他们更懂得享受姹紫嫣红的美景良辰,他喜欢在圆明园把玩字画、琢诗磨句,也喜欢举办烟火、灯戏。

不过,“三山五园”绝不仅仅是统治者清暇享乐之所。几位帝王居住在西郊园林不仅可以更好地控制西山驻军,而且便于召见外国使节。康熙曾在畅春园接待过俄皇彼得一世的使节。到了雍、乾时期,畅春园成为太后的居所,圆明园则成为帝王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

“三山五园”既见证了大清帝国的巅峰,也成为它走向衰亡的象征。1886年,慈禧太后在荒弃的清漪园废墟上重建了一座皇家园林,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颐和园。虽然,它的规模比当年小得多,但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到“三山五园”曾经的宏伟气魄。(以上资料来自公众号海淀档案)

 

穿越时空古今对比

小编在此,也为您备了一组珍贵的三山五园图,今天咱们就带您瞧瞧万岁爷的大好河山!

八方西洋亭 (1873年拍摄 【德】奥尔末摄影)

该亭位于西洋楼迷宫内从照片上可以明显的看出,当年迷宫内的八方西洋亭不是纯石质的,和现在复建的八方西洋亭有很大差别。

碧云寺之石牌楼 (清末拍摄,摄影者不详)

碧云寺之石牌楼修建于乾隆年间,为四柱三间冲天柱式,两侧共有四座石雕影壁屏风。石坊屏风的芯板刻有佛像、石狮。牌楼石柱满雕云纹,柱顶为石兽。夹杆抱鼓石,雕刻细腻浑圆大方,在北京的抱鼓石中堪称第一。楼顶的瓦檐及斗拱均为整块的汉白玉雕刻而成,其雕刻技法和风格与金刚宝座塔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照片中的石牌楼后面为砖牌楼和金刚宝塔。

长廊 (20世纪20年代拍摄,【德】汉茨·冯·佩克哈默尔摄影)

那时候颐和园的游客还不是很多,长廊内显得空荡荡的。

长廊

大宫门前的铜狮 (19世纪中后期拍摄,拍摄者不详)

这尊铜狮在清光绪年间,被移至颐和园的排云门前。

大水法 (1873年拍摄,【德】奥尔末拍摄)

这时候的大水法主体机构几乎没有被破坏,雕刻精美的石刻仍然清晰可见。

大水法及远瀛观 (20世纪30年代初拍摄,摄影者不详)

拍摄者是从泽兰堂山遗址上由南向北拍摄的,从照片上可以看出,此时的远瀛观还相对完整。

大水法及远瀛观遗址

法慧寺之多宝琉璃塔 (拍摄时间,摄影者不详)

这张琉璃塔老照片出自一张明信片,拍摄时间应该在1860——1900年间。此照片的珍贵之处在于拍摄者不仅拍摄了琉璃塔本身,还把法慧寺部分残迹给拍摄了下来,甚为珍贵!

廓然大公之规月桥 (约1860年-1900年间拍摄,摄影者不详)

这是圆明园唯一一张木建筑未毁前的照片。此时的廓然大公躲过英法联军的浩劫,尚保存完好。圆明园虽然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但仍是皇家御园,依然有重兵看守。任何人未经许可是不能靠近的,更别说随便照相了。所以圆明园很难有照片存世。此照片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圆明园未毁前的建筑照片,是非常珍贵的。

华藏海塔 (拍摄时间,摄影者不详)

这张照片把华藏海塔完整的拍摄下来,同时,照片上还可以看到“云外钟声”景区建筑。最可贵的是照片上摄入有两个女子,从她们的穿着看,她们应该是西方人。从此可以推断,当年到玉泉山一带来游览的外国人不在少数。

花承阁之琉璃塔 (1860年10月拍摄,【意】费利斯·比托摄影)

这是清漪园被毁前的琉璃塔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西边花承阁的二层屋顶。照片拍摄后的第二天,花承阁就被英军焚毁。因为是琉璃质地,琉璃塔不怕火烧才逃过一劫。

静宜园之琉璃塔 (20世纪20年代拍摄,【德】汉茨·冯·佩克哈默尔摄影)

昭庙全称“宗镜大昭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为六世班禅来京仿照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建的行宫。昭庙依山而建,规模雄伟。且以藏式建筑为主体融入汉式风格的建筑,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拍摄者是在昭庙遗址内拍摄的。

静宜园之琉璃塔

静宜园宫门 (1873年前后拍摄,【俄】阿·爱·鲍扬斯基拍摄)

这是目前发现拍摄时间最早的静宜园老照片。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此时静宜园大门前的那对狮子脚下的绣球和小狮子已经遗失。

妙高塔 (拍摄时间、摄影者不详)

妙高塔位于静明园北山上,清乾隆三十六年建成。

南湖岛 (拍摄时间、摄影者不详)

从万寿山南坡下望南湖岛,此时岛上的涵虚堂阁已被焚毁。

仁寿殿之庭院 (20世纪30年代初拍摄,【德】赫达·莫里逊摄影)

此时,现存于仁寿殿庭院里的四块太湖石和铜麒麟还没有从圆明园搬运过来,照片上隐约可看到寿星石。

石舫 (拍摄时间、摄影者不详)

这是被烧毁后的石舫,石舫后面是荇桥,旁边是寄澜堂。

石舫

苏州街之东部街面 (20世纪30年代拍摄,【德】赫达·莫里逊摄影)

苏州街原有的铺面毁于1860年的大火,光绪时期重修颐和园时因为资金原因苏州街并未修复。20世纪80年代末苏州街才重修一新。

苏州街

昙花阁照片 (1860年10月拍摄,【意】费利斯·比托摄影)

这是昙花阁清漪园被毁前的照片,昙花阁是万寿山东部较大的单体建筑,是仿照昙花的平面造型设计建造,楼内供奉有佛像。比托拍完昙花阁不到24小时,昙花阁就被英军焚毁。清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在原昙花阁的遗址上建造了景福阁。

万寿山 (1870--1880年间拍摄,【英】汤姆斯·理查德摄影)

这是130年前拍摄的一张万寿山老照片。照片中表达的信息很丰富,故这张照片的珍贵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摄影师是站在玉澜堂正房遗址上向西拍摄的。照片近处为夕佳楼及院子中的太湖石遗址,远处为佛香阁遗址,智慧海和转轮藏未毁,另外照片上还能清晰地看到此时的水木自亲码头已毁,但邀月门尚存。

五彩琉璃牌楼及汉白玉大石墩 (1922年拍摄,【瑞典】喜仁龙摄影)

在北京的寺庙中,在牌坊前设大石墩仅此一处,故该大石墩尤显珍贵。

谐奇趣 (1873年拍摄,【德】奥尔末摄影)

此照片是拍摄者站在谐奇趣东八角楼厅二楼上由东向西拍摄的。

从谐奇趣大门看谐奇趣花园 (拍摄时间,拍摄者不详)

谐趣园

谐趣园 (20世纪20年代拍摄,【德】汉茨·冯·佩克哈默尔摄影)

谐趣园在乾隆时期称“惠山园”,嘉庆改称“谐趣园”,1860年被英军焚毁,1891年重建。照片中正对的攒尖顶亭子为知春亭,东边是引镜。西边则是谐趣园宫门。

荇桥 (1870--1880年间拍摄,【英】汤姆斯·理查德摄影)

颐和园东宫门 (清末拍摄,摄影者不详)

此时的东宫门前台阶还没有蟠龙丹陛,门前有挡马用的栅栏。

云辉玉宇牌楼 (拍摄时间,拍摄者不详)

清漪园时期此牌楼并不存在,慈禧修建颐和园时添建了这座牌楼。照片应摄于清末民初,此时的牌楼还带有戗杆,1944年将戗杆去掉改为钢筋水泥结构。

现如今,这里依然草木繁茂,山清水秀,风景名胜星罗棋布。您不妨带上老照片一起去找找那些历史的痕迹,用相机记录百年后的故园。

来源:BTV这里是北京、海淀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