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是一把火烧毁的吗?

国人之中,很少有不知道“火烧圆明园”的,不过究竟是谁放火烧园,却常被搞错。我们不时听到有人说起“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其中甚至不乏一些知名学者和媒体。八国联军虽然罪行累累,但1860年烧园子这事算是“躺枪”,因为他们的侵略发生在40年后的1900年。1860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华的是英法两国联军。


 

  八国联军虽然在华作恶多端,但火烧圆明园这件事确实不是他们干的。

  1860年9月下旬,清军主力在八里桥战役惨败,咸丰皇帝携亲近左右逃离圆明园,奔赴承德避暑山庄。10月6日,英法联军向圆明园开拔。法军先行,在贤良门(二宫门)击溃几十名技勇太监的最后抵抗,当天占领了圆明园。随后,如我们所知的,联军在园中展开了大肆的抢劫。

  接下来,英军方面意在从精神上“征服”清廷乃至整个中国,即当时英军全权专使额尔金所言的“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所以决心烧毁咸丰皇帝最宝贝的圆明园。

  为了使自己的暴行“名正言顺”,英军将此前的一事件作为毁园的借口。9月,清朝与联军边交战边谈判,联军方面派出英国人巴夏礼为首的谈判代表团一行数十人。清廷错误地认为巴夏礼为侵略战争主谋,进而羁押了使团,其中不少人就在狱中死去。虽然据现在的研究,这批俘虏并非关押在圆明园,但额尔金刻意曲解事实,塑造了“使团成员在圆明园关押受虐致死”的说法,从而将报复目标直指圆明园。法军方面的表现则相对克制,法方代表葛罗斥责额尔金的计划“如同哥特人的野蛮行为”,法军司令蒙托邦也称此举“与一个文明国度毫不相称”,反对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时为英国全权专使的额尔金,不顾道义上的压力和盟友法军的反对,执意火烧圆明园,无疑是“万园之园”毁灭的罪魁祸首。


 

  最终,10月18和19日,英军执行额尔金的命令,在圆明园搭柴放火。由于纵火工作是分头进行的,因此圆明、长春、绮春三园内各处同时起火,整个宫苑变成一片巨大的火海。大宫门外的六部朝房、銮仪卫值房、内务府值房、澄怀园(翰林花园)、上驷院、武备院,畅春园恩慕寺、恩佑寺,以及西苑阅武楼、清溪书屋等建筑全被烧毁。

  只有处在偏僻角落、湖池之中的部分建筑,幸免于难;而长春园北部的西洋楼景区,由于基础材料为砖石,受损相对较轻。据当事英军的记述,焚烧后圆明园只“留下一片空旷荒凉的土地,到处都是无法形容的瓦砾”,大火使英军营地和圆明园接下来的数日“白天都因为浓烟满天而变得黯然”。

  圆明园四十景“蓬岛瑶台”彩绘绢本。由于英军没有船只,处在福海中央的蓬岛瑶台成为少数在大火中逃过一劫的“幸存者”之一。

  所以,1860年烧毁圆明园的犯人,笼统来说是英法联军;而深究起来,正如雨果那封著名的《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中,提到英法“两个强盗”,“一个抢劫,一个放火”,实际上确实是有所偏指的,“放火的强盗”主要是说额尔金为代表的英军。

  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手稿。信中说:“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其实。“放火的强盗”特指的是侵华英军。


 

  从“烧”到“毁”:圆明园“四劫”

  圆明园虽遭焚毁,但仍属禁苑,并设有守园门监,并未废弃。英军本想将圆明园全部夷平,但由于三园太过广阔,终未被全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有重修圆明园之议,清内务府曾经派员查勘遗址,当时尚有廓然大公(双鹤斋)、紫碧山房、鱼跃鸢飞、耕云堂、慎修思永、思过堂、课农轩、顺木天、庄严法界、春雨轩、杏花村、文昌阁、魁星楼等十三处景区未被毁,此外还尚残留有圆明园大北门、藻园门、福缘门、丽春门、蓬岛瑶台、林渊锦镜(藻园)、藏舟坞,长春园宫门、海岳开襟、法慧寺琉璃塔,绮春园新宫门、正觉寺、运料门等建筑。此时的圆明园除幸存建筑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贵花木、山水叠石和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多完好。

  1873年同治皇帝重修圆明园期间,样式房制作的万方安和烫样。火烧后圆明园得到了维护和修复,同时重修工程也说明,当时的圆明园还远非不可复原的废墟。

  那么,英军放火烧园后,在圆明园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使它进一步衰败下去,直至今天的惨淡景象呢?

  如果不明说,您也许不会想到两张照片拍摄的是同一处景观——曾放置十二生肖兽首喷泉的西洋楼海晏堂。上图由德国人奥尔末拍摄于1973年,下图则是现在的状况。可见圆明园部分景观,自火烧后至今,还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大致说来,圆明园在近代以来先后遭遇“四劫”,1860年的“火劫”只是第一劫。之前说八国联军烧园是“躺枪”,但他们跟圆明园的破坏并非全无关系。目前尚无切实证据表明八国联军直接对圆明园进行了劫掠和破坏,但其侵略,造成了帝后西逃,京城中空,处在失控的境地之中。西郊的散兵游勇和土匪流氓,从容进入圆明园,继续洗劫残存的建筑和陈设,大量砍伐古树,甚至烧炭出卖,附近的清河镇,当时成为了木材集市,圆明园的木料在此堆积成山。是所谓“木劫”,火劫后幸存的建筑及同光朝部分复建的成果,几乎毁于一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帝后西逃使得京城秩序失控,处在西北郊的园林区更是如此,附近的残兵、土匪趁乱再次洗劫圆明园。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圆明园失去了皇家御园这一“护身符”。民国时期,在清皇室的“优待条件”中有“保护皇室原有私产”一项,但皇帝对圆明园已经基本没有了控制。军阀、官僚趁机开始对园中残存石料巧取豪夺:京畿卫戍司令王怀庆派人拆毁圆明园内外围墙,用其石材修建自己的达园;远在东北的张作霖,也从圆明园拉走石料修筑个人陵墓;1925年,燕京大学翟牧师更以“保护文物”为名,拆卸安佑宫殿前华表至校区,至今这对华表依然矗立在北大西门内教学楼前。是所谓“石劫”,这对当时保存尚好的园内石质建筑可谓毁灭性破坏。

  如今北京大学西门内标志性的这对华表,本是圆明园安佑宫遗物。

  进入20世纪以来,圆明园几乎陷入无管理的地步,农户开始进入园区,平山填湖,辟田种稻,随意拉土拉砖作为建筑和生产材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据1967年的统计显示,圆明园原有土山,40%被挖平;原2000余亩的水面,约100亩遭填占。是所谓“土劫”,至此,圆明园山形水系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圆明园失去昔日皇家禁地的周密保护后,又未能及时转入文物保护的体系,长期以来的处境有如孤魂野鬼,百余年中遭到反复破坏,终于沦为我们如今所见的模样。

  圆明园自侵略者焚烧以来,百余年先后历经“四劫”,这才变成如今我们所见的样子。

  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将圆明园遗址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建立遗址公园,圆明园这才结束了100余年飘零的苦难史,受到文保制度的庇护。试想如果圆明园能更早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我们今天本应看到一个光景大不相同的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