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旅游的小伙伴都知道,咱大北京有片“最熟悉的陌生景区”叫三山五园,据说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据说这些园林兴建于清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时期,据说大多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
但是具体三山五园都在哪?长什么样子?今天小编就帮您重新认识这座“神秘”的行宫。
初识三山五园
“三山”包括香山,万寿山,玉泉山,“五园”包括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
三山五园的由来
清朝的统治者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他们大多性喜自然,不愿被紫禁城的枯燥、闷热束缚。1684年,南巡归来的康熙皇帝无意间发现北京西郊的丹棱沜(pàn)泉水甘甜,于是便在附近明代清华园的旧址上,仿照江南山水修建了占地约800亩的畅春园,用以“避喧听政”。此后,康熙皇帝每年约有一半时间都居住在这里,而王公大臣们也受他影响纷纷在畅春园附近兴建住所。1707年,康熙将畅春园北的一块土地赐给四子胤禛建园,并为其题名曰:圆明园。当时的圆明园占地仅600余亩,但却是诸子夺嫡时胤禛的韬光养晦之地。1724年,他登基成为雍正帝两年后,在圆明园原有“亭台丘壑”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建设轩墀(chī),分列朝署,俾侍值诸臣有视事之所。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最后全园面积增至3000余亩,有风景建筑组群28处。到乾隆即位时,因政权巩固,经济繁荣,乾隆帝便不遗余力地继续改造此园,修成了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并一一为它们取了诗情画意的名字,比如“镂月开云”、“天然图画”、“杏花春馆”等等。对于这番作为,他在《圆明园后记》中甚为得意地感叹道:“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此后,他又修建长春园,合并绮春园,从而形成了“圆明三园”的格局。与此同时,他还先后改建、扩建了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并借疏浚西湖(即昆明湖)的机会兴建了万寿山的清漪园。至此,“三山五园”正式出现。
园林的另类功能
“紫禁围红墙,未若园居良”。这是三位帝王共同的心声。康熙欣赏畅春园朴素的江南景致,曾两次在其中大摆“千叟宴”。他的儿子雍正自号“圆明居士”,常在圆明园中泛舟福海,欣赏落日。乾隆则比他们更懂得享受姹紫嫣红的美景良辰,他喜欢在圆明园把玩字画、琢诗磨句,也喜欢举办烟火、灯戏。
不过,“三山五园”绝不仅仅是统治者清暇享乐之所。几位帝王居住在西郊园林不仅可以更好地控制西山驻军,而且便于召见外国使节。康熙曾在畅春园接待过俄皇彼得一世的使节。到了雍、乾时期,畅春园成为太后的居所,圆明园则成为帝王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
“三山五园”既见证了大清帝国的巅峰,也成为它走向衰亡的象征。1886年,慈禧太后在荒弃的清漪园废墟上重建了一座皇家园林,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颐和园。虽然,它的规模比当年小得多,但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到“三山五园”曾经的宏伟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