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文艺胡同“百花深处”的前世今生

 25年前,台湾音乐才子陈升在北京的深夜即兴而发,创作了一曲《北京一夜》,传唱着穿越千年的心酸爱恋,也让人记住了北京的两个地名:百花深处和地安门外。没错,如此文艺的“百花深处”其实是一条胡同的名字,它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

 

明万历年间,有张姓夫妇在此种花修池,当时城中士大夫等多来游赏,因此北京人称它为百花深处。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称这里为花局胡同,是当时种植花卉的场所,光绪十一年(1885年)改称百花深处胡同。民国后去“胡同”简称为“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胡同

如今,除了这个文艺浪漫的名字,百花深处已经极其普通平凡,二三百米的曲折小胡同,没有深宅大院,没有古旧情怀,也完全没有似锦繁花,往昔的繁华与炫丽已被淹没,等待出征人的老妇早已难觅踪迹。往胡同的深处走5分钟,就能看见“百花深处胡同16号”——大名鼎鼎的百花录音棚所在地,这是北京最早的几个录音棚之一,至今仍在营业。除了专业歌手,普通音乐爱好者也可以来这里录歌儿,以小时计费。

 

百花录音棚

想当年,《北京摇滚》出自于此,唐朝的《唐朝》、张楚的《姐姐》、何勇的《垃圾场》等音乐也都出自此处。而那一年的夏天深夜,才思枯竭的陈升也是从百花录音棚出来,微醉,成就了《北京一夜》。相比之下,顾城的《题百花深处》少人传颂:“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秋风未曾忘,又将落叶扫。此处胜桃源,只是人将老。”

 

历史上的地安门

再说说地安门吧,俗称后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景山以北、鼓楼以南,不过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被拆除。据文献记载,地安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因为是皇城的北门,凡为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时也出地安门。因此,地安门也成了自古出兵之地,多少男儿从这里北上击寇,命断沙场,多少女子在这里送走心爱的人,挥泪一别,已成寡人。这也正是《北京一夜》里唱的:“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地安门,人说地安门里面,有位老妇人,犹在痴痴等,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走在地安门外,没有人不动真情。”

 

地安门雁翅楼

2012年,北京市启动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地安门雁翅楼实施复建。复建后的雁翅楼东、西两侧雁翅排开,有10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2015年起,中国书店在雁翅楼开办24小时古籍书店,并对外营业。

 

 

百花深处

交通路线:乘105路、111路、22路公交车到新街口南站下

地安门

交通路线:乘111路、124路、5路公交车到地安门内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