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是寻找记忆的地方

 在热闹繁华的地安门外大街上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是京城中轴线上最北端高潮里的精华了。作家刘心武在《钟鼓楼》一书中,把这两座曾经“暮鼓晨钟”的报时大楼形象地总结为:

鼓楼在前,红墙砖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

鼓楼与钟楼在元、明、清时为北京全城报时中心。鼓楼是一座单体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物。从外观看,鼓楼是一座两层的建筑,实际在两层之上还有一个暗层。二层以上为木结构,四周修有回廊,外侧设望柱和栏杆等。

红墙黄瓦的鼓楼身后不足100米的距离,便是灰墙绿瓦的钟楼了。晨钟对暮鼓,这也正是美妙中的和谐。

钟楼之上悬挂着的自然是一口钟了,这口铸于明永乐年间的特大铜钟,高5米多,直径三米有余,自重更是超过了40吨,只是这钟也如那鼓一样,均被现代的北京列为退休的物件了。

现代的京城再无须用晨钟暮鼓来打破交更那一刻时空的寂寥了。如今靠着铁栏杆,能看到在华丽的鼓楼下,东边那一排的京城风味小吃店,以及钟楼后边那铸钟娘娘庙。

钟鼓楼--是寻找记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