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圆明园——为政之道,正大光明

 如今的断壁颓垣之下,埋藏着怎样的人间秘境?圆明园中最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四十景观,演绎着怎样的传说与现实?十余年潜心研究,80位专家苦心孤诣,海量原始图档——数字圆明园(szymy1)带您穿越沧桑,再现圆明,追述那一段远逝的辉煌。

《圆明园四十景图·正大光明》

正大光明,圆明园四十景之首,正气凛然,威武肃穆,是圆明园中的朝仪区。

“正大光明”四字,源自《周易》:“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若要皇位稳固,君主行事必然是正大光明的,英明的封建君主——顺治皇帝,显然早已洞悉此理,故而写下这四字高悬于乾清宫中,时时警醒自己和帝国的接班人。

顺治皇帝不会想到,日后“正大光明”这四字,将深刻的影响中国历史的走向。宝座上的皇帝换了又换,然而,这“正大光明”四字却一字未改,被奉为圭臬。

勤谨的雍正,开启了皇帝园居理政的先例,却不敢忘却祖先的训诫,设正大光明为圆明园四十景之首。乾隆称:三朝家法传四字,奕叶肯堂奉永清(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为世祖顺治帝御书,景山观德殿正大光明匾额为皇祖康熙帝御书,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为皇考雍正帝御书,余于热河之勤政殿亦谨遵家法,敬书四字悬之殿中,圣训绳承,实我国家万年所当奉为法守也)。

正大光明鸟瞰图·乾隆早期

正大光明景区,是圆明园的朝仪区,大宫门将此景一分为二。一部分在宫门以外,南起扇面湖北岸影壁,北至“大宫门”,南北总长295米,东西宽165米至300米,总面积4.8公顷。

另一部分便是正大光明本景建筑群,南起大宫门,北至前湖;东至洞明堂、东如意门,西至清茶房、西如意门,包含出入贤良门(旧称“二宫门”)、正大光明殿、东配殿、西配殿、朝房和茶膳房、值房等;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165米。

周代有“三朝”之制,“外朝”、“内朝”、“燕朝”。“外朝”的主要功能为举行国家重要大典,如册命、献俘、公布政令及重大节日的庆典等。“内朝”又称为“治朝”,是帝王处理日常政务之地。“燕朝”是帝王的起居就寝之所。

后来,人们将外朝、治朝统称为“前朝”,将燕朝称为“后寝”。形成“前朝后寝”的宫廷建筑格局,历代帝王的宫廷建筑都要包括这样的内容。正大光明,便是圆明园中前朝的一部分,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主要场所。

大宫门·乾隆早期

正大光明建筑群,包含一系列前导空间,从南开始,经过影壁、朝房、大宫门、出入贤良门(亦旧称为“二宫门”)之后,才到达前朝建筑群主体——正大光明殿。

圆明园的大宫门,是御园的正宫门,设大宫门、出入贤良门内外两道门殿。大宫门,有南向门殿五间,门楣悬挂雍正御书“圆明园”匾,威武、宏伟、高大,专供皇帝一人出入。其余人等则走门殿东西两侧分别设立的左、右两门。按照左尊右卑的森严等级,左门供奉旨入园的大臣出入,右门供太监杂役人员出入,丝毫不能僭越。

大宫门为圆明园正门,造型恢宏壮观,是这座万园之园的缩影。雍正初年建成大宫门时,门前的饰物为一对石麒麟,经过康雍两朝的韬光养晦,帝国空前强盛,大宫门前的瑞兽,见证了这一历史的变迁。乾隆六年(1741年),雍正时期的石麒麟被一对新铸的铜麒麟所代替。原先的石麒麟被移置在安佑宫前,守护先祖的亡灵。

大宫门·乾隆中期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一对新铸造的镀金烧古大铜狮,取代了乾隆六年(1741年)的铜麒麟。这对铜狮共用34378斤黄铜铸成,重达17吨。铜狮高2.43米,宽1.76米,长2.27米,再加上须弥座,十分雄伟。

出入贤良门

出入贤良门,旧称为二宫门。有南向门殿五间,挂雍正御书“出入贤良”四字匾。是京外的藩王和藩属国的使臣晋见清帝的处所之一,称为“瞻觐”。武职官员和侍卫常常在此被引见,接受皇帝考校射箭技术,是为较射。乾隆帝时,屡次在出入贤良门外较射,兴起之时还要亲自示射,以显身手。

正大光明殿

正大光明殿设计得典雅而端庄,面宽七间、进深三间,带周围廊,采用灰色筒瓦的歇山顶,红色菱花门窗装修,坐落在较高的台基上。这里是举行各种国家级庆典的地方,据《养吉斋从录》记载,正大光明殿为圆明园正殿。皇帝寿诞之时在太和殿接受朝贺,平时则在正大光明殿接受百官行礼。正月十五的宗亲、廷臣饮宴,科举考试也均在此处举行。

在乾隆皇帝手下做官,没有真才学可真是不好混。就在正大光明殿内,即位后的乾隆皇帝,对才疏学浅不称职的官员进行了清理审核,并要求每五年对官员考核一次。

史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乾隆皇帝对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来任职的官员进行了考察,考试的结果为:一等3名,二等18名,三等30名,四等15名,不入等2名。最后,乾隆还真的给考试成绩优异的官员升了官,将考试不及格的官员革了职,实现了“分别黜陟(zhì)”的谕旨。

正大光明·傍晚

乾隆的生日,多数也在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皇帝生日当天,天还未亮,穿着蟒袍补服,打扮齐整的王公大臣,站在正大光明殿前,等候皇帝仪仗的到来,同样向皇帝庆贺的还有站在出入贤良门前的三品以下的官员。在仪仗导引下缓缓而来的皇帝,穿着龙袍,带着珠冠,正襟危坐在正大光明殿的宝座上,接受来自文武百官乃至天下万民的祝祷。

正大光明·夜景

从雍正皇帝开始,每年新正,大宫门内高悬大红宫灯18架,正大光明殿悬挂“鳌山灯”,殿前例设烟火。到乾隆一朝时,烟火尤其繁盛,其制作之精良,竟可在白昼时燃放。

当时大宫门内列设烟火盒子(亦称烟火牌楼)数十架,“药线徐引燃,成界画栏杆五色。每架将完,中复烧出宝塔楼阁之类,并有笼鸽及喜鹊数十在盒中乘火飞出”。该烟火盒子,大架高悬。一盒三层:第一层“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层鸽雀无数齐飞,取放生之意;三层四个小儿击鼓唱秧歌一首:“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中驾六龙。”

除了观看灯火,皇帝惯常在新正之时于正大光明殿赐宴席,参加宴会的人,为宗亲、大臣或者社会人士。全国各地的地方首领,在京官员和出征的将领都可能有幸收到来自皇帝的邀请函,在宴会上,乾隆皇帝有时候会与大臣联句,营造一种君臣融洽的氛围。

正大光明一角

在正大光明殿参加御园宴会的人,不仅有少数民族王公首领、内大臣、侍卫、大学士等,还有远道而来的外宾。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曾有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使臣前来参加,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则有朝鲜、琉球、南掌(澜沧王国,又称南掌王国,是1353年建立的老挝王国,曾为清朝的附属国)、暹(xiān)罗(泰国在1939年6月24日之前,以及1945年9月至1949年7月时的称呼)四国的使臣参加。正大光明殿还曾是接待外宾的场所,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团来华,八十高龄的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在正大光明殿接受了英使献礼。

正大光明殿举行宴会时的安排,并非像现代的国家级宴会,摆设一个个大圆桌,而是皇帝一人一桌,亲王、大臣两人一桌,其中的位置还要按官职高低分出主次,宴会桌疏密有别。皇帝在大殿宝座位置,朝着赴宴者,其他人则面朝皇帝。

正大光明殿·殿内

正大光明殿,内檐高悬雍正御书“正大光明”四字匾。殿内,悬挂着雍正帝御书联曰:“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乐民之乐以和怡性情。”历史上,以勤政著称的雍正皇帝,在位执政13年,可谓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也算得上是“联”副其实了。

乾隆四年(1739年),《正大光明》写景图成,乾隆御制诗序曰“园南出入贤良门内为正衙。不雕不绘,得松轩茅殿意。屋后峭石墙壁立,玉笋嶙峋,前庭虚敞,回望墙外,林木阴湛,花时霏红叠紫,层映无际”。然而从彩绘绢本图中可以看到区内建筑均施以油饰彩画。这说明“不雕不绘”之意在于宣扬“节俭”精神,但事实并非如此。

让我们借目睹过正大光明殿盛况的英国副使斯当东及英国随军牧师麦卡吉、英国上校卧耳斯莱的眼睛,穿越历史的尘埃,感受他的盛时光辉:

“正大光明殿,建在长90、宽40、高4法尺(1法尺相当于32.9厘米)的台基上,屹然卓立,外部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屋檐雕镂的木工下布着铁丝网,以防雀鸟筑巢和栖息。殿内用白色大理石铺地,石块雕琢精美,并砌成数目字形式,接缝极细。正中安置皇帝宝座,为紫檀木所制,做工精美,宝座上覆盖着黄色绣缎套子。宝座上方

“正大光明”四个大字鎏金匾。宝座位于高台上,下面有三级台阶,台四周环以红漆木栏杆,雕刻着玫瑰等花卉,精美富丽。宝座两边竖有高高的屏风,饰以蓝翡翠和孔雀毛,雀羽上系着红宝石和碧玉。殿内的巨大木柱漆成红色,屋顶木制天花板上,雕镂细巧,嵌花复杂。窗户糊着白色的高丽纸。殿内四周排列着刻镂精美的桌柜,陈列着宽博而灿烂的碧玉碗盏及许多瓷瓶、冰裂纹瓷缸和其他珍奇古玩,还有几座法国钟,有许多册印刷精美的中国经书及去年颁布的上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