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着老北京故事的老地名儿 到底改不改?

 北京地名中确实藏着许多关于老北京的故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一些地名听起来确实有些“怪”,对于这些怪地名是否需要改,曾在业界引发不小的争议。历史上,北京地名也曾历经多次改名热潮,一些原本不太雅气的地名就此被文雅化,比如,当今响当当的南锣鼓巷曾用名是罗锅巷,福绥境胡同原名是苦水井胡同。根据现行的《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导则》要求,地名在规划时须“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规范有序”。预计到2020年年底,约5000万字的《北京市地名志》将出版发行。

北京地名之外传

奶子房 原为皇家马场专供马奶

北京地名中有很多怪名,像朝阳区北部的奶子房村就曾被网友推举为北京怪地名之榜首。如此奇怪的名字到底如何而来呢?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早在八百多年前,这地方建了个皇家的马场,专供蒙古族食用马奶。而后,马场北边诞生了小村,后随时代变迁,小村南移,与马场合而为一,由此得名奶子房村。民国初年,奶子房由于人口众多,分成了奶子房西村、奶子房东村。

北京的“怪”地名当中,还有骚子营村、刘海胡同、下岗胡同等。

怪村 因村里生怪草后经演变

说起怪地名,怎么能不提及丰台区的“怪村”。怪村?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很容易让人产生遐想?为了一探究竟,近日,北京晨报记者前往位于丰台区的怪村进行探访,试图寻找怪村之“怪”。然而,实地走了一圈才发现,怪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在村里也没有流传着任何有关惊悚、神秘的故事。原来,“怪村”原名叫“怪草村”,因为村子里发源着一种草茎特别坚韧的怪草而得名,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怪村”。不知有多少网友关于“村子里有妖怪”的猜想就此被打破。

北京地名之艺林

百花深处 园中百花吸引众多文人墨客

除了听起来有些尴尬、有些怪的地名,北京地名中还有一地名颇具文艺范儿。比如,百花深处。老舍先生在《老张的哲学》中这样描述百花深处:“胡同是狭而长的。两旁都是用碎砖砌的墙。南墙少见日光,薄薄的长着一层绿苔,高处有隐隐的几条蜗牛爬过的银轨。往里走略觉宽敞一些,可是两旁的墙更破碎一些。”

百花深处位于新街口附近,听名字也大概能够猜想它的由来和花儿有关。但根据资料显示,对于百花深处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资料说,这条胡同在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的京城全图上被称为花局胡同,是当时种植花卉的场所,命名方法类似于鲜鱼口、南新仓之类;到光绪十一年(1885),朱一新《京师专巷志稿》改称为百花深处胡同。民国后去掉“胡同”简称今名。

《北京琐闻录》中则记载:明万历年间,有张姓夫妇在新街口购买空地种青菜为生。有钱之后,也在这园中种些牡丹、芍药、荷藕等。慢慢地,园中百花吸引来了众多文人墨客在此赏花、赋诗。于是就有了“百花深处”这个风雅的名字。后来,张姓夫妇离世,花园逐渐荒芜了。再后来,这个地方变成了一条小胡同,而“百花深处”也成为了这条小胡同的名字。

据称,抗战时期,百花深处有一个专门为八路军根据地输送药品的联络点——“明华斋”古董铺。当年,几个抗日的地下战士就活跃在百花深处。直到建国之后,百花深处胡同又变成了北京文人的圣地。

雨儿胡同 齐白石曾在此居住半年

雨儿胡同,这个听名字就十分秀气的胡同曾经住过一位著名书画家、篆刻家——齐白石。

据东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官网的资料显示,雨儿胡同明代称“雨笼胡同”,清代称“雨儿胡同”。

据介绍,雨儿胡同13号与其东侧的11号和其西侧的15号原为一体,民国时,是北海公园董事会会长董叔平的宅院,时称“董家大院”,后分割出售。《啸亭续录》记载称:“公布舒宅在雨儿胡同。”冯其利先生在《雨儿胡同叶布舒宅寻踪》一文中认为,《啸亭续录》将“公叶布舒”丢掉一个“叶”字,叶布舒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四子,康熙八年(1669)晋封辅国公,今雨儿胡同11号、13号、15号的位置就是历史上的辅国公叶布舒宅。

解放后,文化部购买了雨儿胡同13号房产,1955年将其分配给齐白石居住。齐白石在此只住了不足半年,就又搬回了自己的旧宅——跨车胡同15号,此院改为“齐白石纪念馆”,现为北京画院用房。1986年,雨儿胡同13号作为“四合院”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地名之修订

北京地名多次经历改名潮

北京地名中,不仅有自然实体地名、地域地名、建制地名, 也有人工实体地名, 其中大部分地名至今仍在使用, 可以说北京现在使用的地名大多都起源于明清时期, 并已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1949 年以后, 随着北京经济、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 一部分旧地名伴随城市建设而消失, 一些新地名也随之诞生, 北京地区个体地名的数量已达到一万多个。

文化学者刘一达介绍,北京地名大致经历了三次改名潮。“以前地名重复的很多,十七八条街都叫一个名字,不容易区分,所以不得不改名。那会儿人们都还写信,因为地名重复太多,邮递员送信都不好找。”

1949 年以前, 北京没有专门的地名管理机构, 地名大多都是约定俗成,除个别重要地名的命名与更名由官府有关部门承办之外, 基本不涉及其余地名的管理工作。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1978 年, 北京市地名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 并对全市地名进行了全面整顿, 并制定了《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 使地名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1988 年,市规划局成立地名规划管理处专门负责地名工作。

怪地名是否修改曾备受争议

对于北京这些怪地名到底改还是不改、如何改,曾备受业内争议。有人大代表曾提议将这些怪地名进行优化,但也有业内专家表示,这些地名中藏着北京味儿、北京故事、北京记忆,为此不能改,但对于北京城新建设小区、街道等在命名时需要慎重,不美、不够好听的可以进行优化。

对于这个问题,北京文化学者刘一达则表示,历史上地名更改的案例不在少数,改名并不意味着历史的记忆就会被抹去,尤其是一些听起来不太好听的名字,像是粪场胡同改成了奋章胡同、屎壳郎胡同更名时刻亮胡同等。但对于一些已经成为北京标志性的地名、著名的地名如不涉及重复等问题就没有必要再修改了,像是现八王坟、南锣鼓巷等。对于现在更改地名或命名新地名会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组成专家组研讨等,刘一达表示支持。“地名就像我们人名一样,起名时得慎重,有讲究。”

北京晨报记者查阅现行的《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标准》,《标准》要求,在地名规划时须“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规范有序”。

《北京市地名志》2020年底编制完成

今年4月28日,《北京市地名志》《北京市标准地名词典》编纂工作部署会召开,会上,《北京市地名志》《北京市标准地名词典》专家组成立。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第一次编纂地名志、地名词典是上世纪90年代初。此次编纂《北京市地名志》《北京市标准地名词典》作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组成部分,承担着记录北京历史上发展较快、变化较大时期的地名任务。其中既包括消失地名、新增地名,地名的称谓演变和文化内涵,也涉及与地名相关的建筑设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名称等,是对地名变化的准确记述与丰富。

据了解,约5000万字的《北京市地名志》(总卷)和约250万字的《北京市标准地名词典》以及北京市16部区地名志(分卷)的编纂、审查、出版工作将于2020年底前完成。

短评:历史在选择,也在淘汰

一个城市角落的原始地名就像是这个城市的胎记,尽管时过境迁,但倘若有好事者翻开史册,看到这个独特的名字时,依然会对那段过往怀有好奇。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过往,我们不得不为几千年的历史感到骄傲;对比之下,我们更容易忽视眼下,甚至是几十年间“正在”发生的迅速且剧烈的社会变革。所以我们对所谓“传统”多少是有些迷信的——北京城现在的老地名大多在明清时期形成,也不过是当时社会活动的标记。

历史在保护文化,也在淘汰文化——当我们亲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大可不必对所有的过往斤斤计较。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早已沦入尘埃,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依然可感可亲,正是因为文化从不强人所难。它既不拒绝任何人关注,也不强迫任何人亲近。在人类社会活动变化中,几经打磨而成的新地名,大多遵循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我们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对历史和发展进行权衡取舍,把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融入地名之中,打上几代建设者的印记。

一座城市的发展犹如一个人的成长,呱呱坠地时有胎记并不要紧,因为他将经历的,是光明灿烂、不可预设的未来。(李祥)

除署名外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曹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