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文化不仅在建筑本身

 作者:姜子谦

 

 

 

 

对于三个文化带建设来说,长城文化带开发是属于比较成熟的,一些长城段更是早已在国内外拥有很高知名度。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于长城的感知也不仅局限在砖墙本身,很多游客也开始探寻长城文化更深层的魅力所在。所以,信报记者专访了用四年时间走遍中国长城的学者张明弘。在张明弘看来,长城文化的核心绝不仅局限在建筑本身,一条更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暗线更应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敬重。

长城文化应是关口文化的集结

信:在您眼中长城文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张明弘(以下简称张):在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就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这已经让长城上升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的文化象征。所以我个人认为长城文化已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更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一部分。对于长城文化带来说,目前保留也是最完整的。从秦朝开始、到后来的汉唐长城、宋长城基本上都维持了原样,现在看到很多明长城大部分建立在古长城上,但也只是在原来程度上修复了一下。

长城的文化和历史是分不开的,过去的历史就是长城文化带的文化所在。经过几年研究,我们也提出一个观点:长城传统文化应分为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就是长城主体本身,现在人们保护也基本以这条明线为主。但另一条暗线对长城文化同样有重要作用,就是蕴含着人文地理建筑等文化的古村落。这两条线实际上是交相呼应的。

举个简单例子,山海关长城因当年吴三桂率明军联合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在这里打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才让这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这些关口历史是长城重要的文化价值,甚至可以说长城文化应该是由长城沿线上几百个关口历史形成的文化结晶。但目前,我们只是保护了重要关口,至少有2/3的古关口没有任何保护。但其实,长城周边的古村落文化才应是长城文化的真正传承。可惜因地理等原因,离京城越近、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古村落留下的越少。目前北京郊区除了类似怀柔河防口村外,还保存下来的长城古村落已经非常少了。

在我国西部一些地方发现,正因为很多古村落的存在,才能让人们明白长城文化的丰富性。通过不断走访,我们也坚定地认为长城文化必须是由各个关口历史汇集而成。

对传统文化必须有敬畏之心

信:随着长城古村落的逐渐消失,对于长城文化来说也造成不小的遗憾。那么您认为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的历史?

张:现在我们有些过分强调长城本身的美,其实恰恰长城本身只是一个物化形象,它的“精神承载”并不完全在本身。包括现在最著名的八达岭长城等,在开发时都把周边的古村落拆掉,因为当时开发管理者觉得这些古村落没有用。虽然从近几年开始,一些古村落作为文物陆续得到保护,但只要触及到旅游开发还是会给这些地方带来不好的影响。

在走访长城过程中,我曾经碰到当地政府在拆几百年的古宅。对于拆除原因,当时项目经理给我的理由是,为尊重历史才拆老房子,旅游开发要按照明朝古地图,恢复明朝当地原貌,所以把一两百年清代破房子拆除。而且把古城修好后,过几百年又会是一座历史古城。此外,2016年9月“七百年最美野长城被磨成水泥”的新闻曾轰动一时,但在引发社会关注的同时,这里已再难找回当年的模样。

从这些案例可以感受到,目前社会对旅游开发的认知都是在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模式进行。但大部分思路都是在学习美国,但是否跟我们民族文化相匹配目前要打上问号。对于长城沿线的古村落,我相信并不是说一定要破坏才能开发旅游。对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但从我的感觉来说,我们其实在今天缺失这份对历史的敬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在整个长城沿线的古村落库存正在加速消失,但我们依旧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建议

最大的保护是保存现状

信:随着三大文化带的提出,未来对长城文化带的建设肯定也会更加重视,那么从您的角度来说,会给长城未来的开发提出什么建议?

张:现在我们对于文物的保护修复,很多都停留在“修旧如新”的阶段。我此前曾经到过一个古寺,这里本来匾额、砖墙都有很多历史的味道。但在修复下,牌匾原来的颜色和那些旧砖墙全部被粉刷一新,几乎看不到原来的样子。在我看来这种修复其实很糟糕,就像有些人化妆时脸上抹了一层厚厚的“腻子”一样。

国外对于文物的修复都是“修旧如旧”,可能花了重金经过几个月时间修复,最后看起来就像打扫了一遍卫生。这个目前在国内可能是无法接受的观念,现在一些古建筑的老砖,并不是没办法修,而是因为修起来的造价比刷新漆要高很多,所以很多修复为减少成本只能选择翻新,这也是我们缺少精英文化的一种表现。

无论是修复还是开发,我们都要去“敬畏历史,尊重文化”。未来对于长城的开发,我建议应该做到“保存现状”式的文物保护。在坍塌的地方进行加固,把掉在地上的碎砖块整理起来,而绝不是说修成新的。真正的文物是人文和自然共同完成的,它的历史感和文化感是要共同存在的。一块清朝的砖,上面是有历史烙印的,把它修复以后,历史的烙印没有了,我们还看什么?所以,修复文物应该去理解真正意义上的文物修复。不是说必须要打造一个适合旅游的地方,而是打造一个有文化的地方去吸引游客。

■人物小传

张明弘

从事水墨绘画工作三十年的张明弘,目前在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水墨研究所任研究员。在2009年,他开始接触《易经》、《诗经》等古籍,并研究传统水墨来源,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2013年,张明弘决定开始沿着长城走一走。在箭扣长城写生时,他突然被眼前没有被现代人修饰过、经历历史蚕食、残破沧桑的野长城震撼了。也正是那一刻,张明弘决定要沿着长城这条脉络,用几年时间去寻找正在遗失的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