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2017年12月9日,也是“一二·九”运动的82周年纪念日。在1935年的12月9日,一群浩浩荡荡的学生救国运动在北京展开,这便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去寻觅一下那段难忘的历史!
纪念“一二·九”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
参与游行的学生们高呼“各党派联合起来抗战”等口号,声势浩大、震惊中外。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北平学联)在樱桃沟先后举办了三期“平西樱桃沟抗日救国军事夏令营”,参加的青年学生达五六百人次。北平青年学生们利用假期在此举办进行军事训练,准备投身伟大的抗日斗争。
1980年6月,北京市植物园管理科樱桃沟班工人在清除樱桃沟沟旁的杂草时,发现沟旁的一块大青石上刻有“保卫华北”字迹。时逢市政协主席刘导生到樱桃沟视察,证实“保卫华北”四个字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时爱国抗日的北平学生联合会留下的。
1985年,纪念“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前夕,任时中宣部部长邓力群等人发起倡议,决定在西山樱桃沟建立一个“一二·九”运动纪念地,以缅怀革命先烈并启教后人。1984年12月8日下午,举行了隆重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奠基典礼,国务委员、“一二·九”运动老战士康士恩、市政协主席刘导生为纪念亭破土奠基。
“保卫华北”刻石是位于北京市植物园内樱桃沟“鹿岩精舍”和“水源头”之间的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面刻着“保卫华北”四个大字。经考证“保卫华北”石刻是当年参加第一期夏令营的北京大学学生陆平和清华大学学生赵德尊镌刻的,表达了北平青年抗日救亡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樱桃沟也成了团结教育青年的大学校。“一二·九运动”留下的这个革命遗迹,也成了今天进行革命教育的生动教材。
“一二·九”运动纪念碑位于保卫华北石刻对面,位于北面山坡,长28米、高3.3米,碑身为黑色磨光大理石,碑东侧镌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题写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八个鎏金大字,字体苍劲有力、金光闪烁;碑西侧镌刻由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书写的正楷纪念碑文,碑文内容是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学联撰写。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在纪念碑南侧,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组成,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和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募捐建造。
纪念亭中央主亭高5.5米,两边次亭高4.2米,边长1.8米。三座小亭建在黑白相间的花岗岩台基上,周围矮墙上覆盖粉红色花岗岩压面石。
纪念亭的创意是:三角形是“一二·九”运动举办军事夏令营时露营帐篷的缩影。三个三角形组成一个立体的“众”字,寓意着广大民众的觉醒和人民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决心。挺拔的建筑线条象征青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大小三组建筑表示革命传统代代相传,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纪念亭西面的山坡上,有一面“青年服务国家”的纪念墙。这是2012年北京团市委和北京市学联启动了“一二九纪念亭”景观提升及修缮工程,以“青年服务国家”为主题征集主题雕塑,为“一二九纪念亭”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这个雕塑叫“青春力量”,就是征集的作品之一。五个有力度的大手紧握一条飘带,这条飘带就是抗日战争时期,青年爱国学生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东面另一座雕塑《历史对话》,利用“收复失地”原有石刻,在历史遗迹的基础上,新增两名代表北平大学生,再现了一二九运动时期,爱国学生镌刻“保卫华北,收复失地”的生动场景。通过与历史对话,感受华北事变后,爱国青年学生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保卫全中国领土完整,收复失地的决心。
在此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在游览植物园时,特意到“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前,感受曾经那段血染的历史,缅怀先烈,常思感恩。
温馨提示
地址:海淀区香山路北京植物园内
公交:地铁一号线苹果园站下车,换乘公交运通112路,卧佛寺站下车步行2.6公里即到。
门票: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