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北京城“小而美”的博物馆

  “通过文物看历史。”这是三年前《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这本书中,我记住的第一句话。书中说,在充足的想象力的帮助下,通过物品讲述的历史比仅靠文字还原的历史更为公正。

 

源于希腊语“缪斯”的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就和历史紧密不可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博物馆里收藏的文物本身就是某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叙述者,而当文物和建筑、文物和人类联系起来时,又增添了互动和升华的意味。所以,当一口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的铜钟再敲响时,考古学家们听到的不仅仅是一首乐曲,还有和谐社会的世界观。

中国的博物馆始于百年之前,“南通博物苑”是晚清教育家张謇为了便于师生“观摩研究”而筹建。而中国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非故宫博物院莫属了,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这一周,央视的《国家宝藏》上了豆瓣的五颗星,掀起了普通人对故宫博物院的又一轮热爱。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除了故宫,在北京的街巷间,还有许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它们从不试图包罗万象,而是坚守于专注某一主题的初心,却更显平实。

尽管你喜欢美食,但可能不知道从夏朝的钧台之飨到周朝的九鼎珍馐,中国皇家菜博物馆能让你领略帝王家的“一日三餐”;或许你感情细腻,想要追寻从前车马很慢、尺牍寄情的悠远,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里都是沉淀后的绵密情感。小贩们走街串巷,百姓们买菜养鱼,鸽子从天空中掠过鸽哨悠扬,声音博物馆里收藏着半个世纪前的老北京;四合院里的空竹博物馆,可以看到民俗玩具的非遗之旅。

如果说,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那每座博物馆的文物,就是汇成历史的涓涓细流。这个周末,背上书包,去这些“小而美”的特色馆里听听历史的声音,感受时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