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四九城里迷人的天然冰场之一,也是历史悠久的冰场之一,它是作家王蒙忘不掉的地方,更是习主席当年一撂下书包就要去的地方,您能猜出这是哪儿吗?
说起滑冰,自古又叫“冰嬉”。作为一项趣味十足的活动,自宋代起,民间已有了“冰嬉”,也称“冰戏”。人们趁着闲暇去冰场动动筋骨,一天的疲劳仿佛都烟消云散了。
等到了明代,这项活动又逐渐受到宫廷的青睐,甚至被乾隆定为“国俗”。无论是冰上蹴鞠、跑冰,亦或“打滑挞”、冰上杂戏,那场面别提有多隆重了!
既已提到滑冰,又怎么能不提冰场呢。小编刚刚考您的地方您猜出来吗?想必很容易吧,这个北京人过去钟爱的“老冰场”——什刹海冰场,现在同样是冰上爱好者心头的圣地,是时尚冰场圈子里的“宠儿”。
尽管什刹海在《帝京景物略》中被描述为“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唯独没有“冬”,但其实数九寒天的湖面上早已冰封起老北京人记忆中的点滴往事,冬季的什刹海才是真真正正贴上了属于自己的标签。
当宋京生和罗东娜在这里不期而遇,年轻的宋京生觉得面前的姑娘如同阳光下的纯冰一般晶莹洁净;当小惠自豪地说,“五湖的、四海的水,不如什刹海的冰场美。”那一刻她像只轻盈的飞燕,在场中起舞;当钟跃民得意地问,“同学,你去什刹海溜过冰吗?”他的语调和表情似是在告诉你,这么爽的地方没去过多可惜啊……
于无数年轻人而言,什刹海冰场留下了太多纯真年代里的欢愉和苦涩。
想当年最火爆的时候,来溜冰的可都是高手。那时候湖两岸的酒吧还没有鳞次栉比,岸也比现在要窄,一排低矮、简易的平房专门用来存放衣物和冰鞋。人们下了班或是周末闲暇,便三五成群、跃跃欲试地拎起冰鞋奔向冰场,直滑到夜幕降临,灯光照耀下的冰场亦如白昼般明亮。上百盏探照灯将场内装点成璀璨的舞台,此刻要是有人身穿红色速滑衣,戴着羊剪绒的帽子,动作敏捷而优雅,那他准是全场最为打眼的一景儿。
不习惯晚上溜冰的,多半会起个大早赶来。大汗淋漓之后,边坐在馆子里喝热豆浆或热馄饨,边打量穿梭往来、姿态各样的溜冰者,看他们一会儿正滑变倒滑、倒滑变正滑,一会儿正一字儿、反一字儿,心血来潮时再上演个冰上踢倒八仙……这种好炫技、爱耍帅的人,被大伙儿叫做“冰痞”。看“冰痞”们尽情表演,实际上是种难得的享受。许是因为这醉心于琉璃天地间的惬意之情、闹热之感吧,即便置身寒冬,仍然令人久久不忍离去。
溜冰技术不高的也不必犯愁,岸边摆着的冰床正好派上用场了,“坐着冰床,驰骋冰上,虽不用足溜,也很有意思。坐一个来回冰床,然后地安桥喝上二两白干,也是闲适有趣的。”过去的冰车简陋点儿的是用一根长木板钉上两个铁条,豪华些的也不过就是装上钢片,然后用两根冰釺往后戳着地面走。冰鞋同样是自制的,质量虽算不得上乘,用起来却有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感。
去年随着《老炮儿》的热映,慕名来什刹海体验的影迷越来越多。如今您来什刹海滑冰,不仅冰车充足、冰鞋加了绒,更是在后海新安装了冰滑梯。不过即便如此,您还是得赶早,否则转眼就只剩下人去车鞋空了。
当然除了什刹海冰场,咱北京的冰场还真不少呢。像是《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常去的北海冰场,可360度环顾万寿山、十七孔桥、昆明湖的颐和园冰场、滑完顺便赏赏花的中山公园冰场......但小编觉得最地道、最深入人心的还是什刹海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