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护宝人”与文物之间的故事

 根据故宫博物院公布的数据:自2004年12月以来,累计有近3000人次注册故宫博物院志愿者,为观众累计提供服务13万小时,服务公众总数近60万人次。 这些志愿者来自各个行业和各个年龄段,有些志愿者十多年来志愿服务时长已超过1000小时,有些则风雨无阻“定时定岗全勤”为观众服务。在这些故宫文物的“护宝人”、“代言人”身上,又发生过哪些值得回味的故事呢?

 

 

严宝生是故宫2017年度“定时定岗全勤”奖励的获得者。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这个奖项是最为难得的,需要志愿者全年每周均在固定时间到达固定岗位,为观众提供讲解咨询。而严宝生则是一位在故宫从事志愿服务13年的资深志愿者,累计提供讲解服务时长达1240小时。

2004年秋天,严宝生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故宫招募志愿者的小消息,“我时常觉得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在自己生活状况平稳、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该为他人做点贡献。”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对故宫、对文物都有感情,过去去故宫是经常的事儿,坐着103路公交车就‘进宫’了。”2005年,通过严格的笔试、面试,他正式加入了故宫的第一批志愿者行列。

去年,在服务了12年后,严老师从工作单位退休了,也就是在这一年,他达成了“定时定岗全勤”的“成就”。“要达到这个奖励的要求其实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的,工作上、家庭上都会出现很多需要照顾的情况。”比如去年,严老师打算和爱人出国玩一趟,但是又不想错过每周末的志愿讲解。于是,已经退休、时间自由的他,还是将旅行安排在了不需要志愿服务的“十一”假期,“为了不占用周末,挤点儿就挤点儿,贵点儿就贵点儿。”

严老师志愿讲解的场馆是钟表馆和书画馆,其中书画馆由于经常换展,需要不断更新讲解词、查阅补充新的资料,“感觉除了考大学,从来没有这么用过脑子,”严老师打趣道。志愿讲解一般每次不超过4小时,但书画馆的讲解却经常“拉长战线”。“去年的几个热门展览——‘四僧展’、‘赵孟頫展’、‘千里江山展’,我都有参与。”令严老师意想不到的是,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们,居然对这些学术意味儿颇浓的书画展览热情高涨,“观众们听得很认真,我感觉自己并不光是去传播知识,更有交流和熏陶的收获。”观众们期待的眼神成了严老师的“兴奋剂”,虽然每次都讲得腿沉、嗓子疼,但依然兴致勃勃,“经常顾不上吃午饭,只能晚上大吃一顿补上。”还有一次讲解过后,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怯生生递上一个苹果给严老师解渴,让他分外感动。

“过去我有许多爱好,在单位的艺术团唱歌、主持节目,现在都不太参与了。而志愿讲解则是我一直坚持,多年来最大的爱好了。”严老师将自己做志愿者的心态总结为八个字:“与人为善,乐此不疲。”

刘杨:不喜欢端着保温杯做讲解

 

刘杨在一家全球五百强的互联网外企工作,她从事的工作与故宫和传统文化看上去毫不相关。“但是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故宫,时常‘进宫’看看,对这里充满了感情。”刘杨早就知道有故宫志愿者这个团体,2013年,她得知故宫博物院公开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就投送了简历,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加入了志愿者团队,至今已是第五个年头。

“我加入的是故宫面向社会招募的第四批志愿者,当时我们都特别兴奋,戏称自己为‘黄埔四期’学员,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叫‘紫禁城的小伙伴’。大家有共同的爱好,都痴迷传统文化,不少‘小伙伴’都是专家级的老师。加上志愿者群体本身又是乐于助人的,在这样的集体里是非常幸福的,和这样一群人在一起也是很有乐趣的。”刘杨至今还记得被故宫“录取”时的激动之情,如今她还留着当时故宫官网“发榜”时的名单截图,分外珍惜。

按要求,志愿者们每周完成一次志愿服务,平日工作繁忙的刘杨将服务日定在了周末。“虽然牺牲了周末的休息时间,但由于乐在其中,从来就没觉得特别辛苦!”刘杨解释,在讲解时,观众们每一次赞许和掌声都是最直接的回馈和最好的鼓励,“那种幸福感是最直接和真实的。”刘杨不喜欢端着保温杯做讲解,游客多时,经常讲着讲着嗓子就“劈了”,时常会有观众拿出自带的矿泉水,“虽然这种情况我一般会谢绝,但真的觉得非常暖心。”

有一次,在讲解结束后,刘杨又忙着给有疑问的游客“答疑解惑”。她注意到身旁一直有一位阿姨默默注视等候。“我当时以为她也有问题需要解答,没想到,半个小时后,当我为其他游客解答完问题,阿姨走上前来对我说,‘我就是想跟你说一声谢谢’。”那一刻,刘杨觉得特别温暖,再累也值得。

去年底,刘杨拿出自己登记服务时长、次数的小本子数了数,一共服务了41次,比故宫的“定岗”还多了5次。“坚持下来真不容易,达到了标准心里非常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刘杨算了算,五年下来,自己一共服务了近400小时,“去年年底故宫对志愿服务满1000小时的志愿者进行了表彰。我觉得这个荣誉真的是得来不易,起码要持续服务10年以上,这就是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郭猛:数学老师成了“紫禁城小伙伴”

 

郭猛是一位中学老师,他在故宫做志愿者也有五个年头了。虽然在故宫讲的是文物,但其实他是一位数学老师。这位理科老师在生活中则是一个文艺青年,他喜欢昆曲、京剧和歌剧,爱好文学,喜欢读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分外着迷。他一直支持“全人教育”的理念,希望看到更多的理科生也能对历史、文化感兴趣,“历史、文化是对人综合素养的熏陶,这是令所有人都为之痴迷的东西。”

郭猛特别喜欢为学生做讲解,“我总希望他们能比我更早一点对文化产生兴趣,感受到魅力。”有一次,在钟表馆讲解的过程中,他为学生们介绍了一件200多年前的英国钟表,这件文物将计时功能与天文观测相结合,不仅能查看时间,还能观测行星运行的情况。在介绍时,他发现有不少学生当场就拿出手机,上网查阅资料,这让他感到很欣慰。“200多年前,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已经能把天文学掌握到如此水平,历史似乎在学生们面前一下就被拉近了。”郭猛说,通过他的讲解,帮助观众多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者作为起点对历史文化的一个方面产生兴趣,对他来说这就是非常值得的事了。“我甚至时常能想象,当十年之后,这个孩子再次来到故宫,他会想起一点我告诉他的事。能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一点好的影响和改变,这真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事。”

郭猛拿出了自己的志愿服务登记本,去年他一共服务了380个小时。虽然教师工作本就辛苦,但是利用业余时间做志愿服务依然让他不知疲惫,“人生总要有取舍,少看两场电影,就能干一些对我来说更有意义的事,何乐而不为呢。”说到这五年来最大的收获,郭猛认为那是故宫志愿团队给自己带来的提高,“在这个群体里,大家都是抱着帮助别人的目的而来,又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乐于奉献。与一群怀有善意的人相处,是非常开心和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