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有姥姥的孩子,幸福加倍;姥姥家是儿时幸福记忆妥帖安放的居所,满满的,都是爱。
让我们跟随着手绘老师亦邻的画笔与文字,一起去姥姥家,寻回那些儿时的游戏、欢乐与味道。
… ...
姥姥家在北京房山黄山店,是一座晚清老宅。我年前去了一次,那里的一切都给我这个南方人以新鲜感,山的脉络、掉光叶子、光秃秃暴露无遗树木枯枝、巨大的鸟巢、低矮的房屋……还有那个叫“姥姥”的称呼。
虽然冷,但太阳很明媚,天也很蓝,从北京一路过去,先是“卢沟桥”让我瞬间坠入历史书中,还没感叹完,“周口店”的路牌又让我穿越到旧石器时代。
这两个历史书上见过的地名开启了我的房山之旅,也拉开了“在姥姥家回味童年”的序幕。
我们是午饭后到达的,一进村口,我就被这里古老朴实的老房子吸引了,阳光正好,勾起了我的兴致,放下行李,便迫不及待背着我的速写包出去画画——这里实在太入画了。
到达村落里,远远就看见一位可爱的管家大姐已经在等候我们了,笑眯眯的样子,巷子里还有三三两两穿着“管家”服的大姐从我身边走过,笑嘻嘻地说:“上个月还来了二十几个画家在这住了好长时间,每天都画啊画啊,为啥你们画家都喜欢上我们这画画呢?我们这好看么?我怎么就看不出来呢?”“你们见惯了就习以为常了呗!”我笑着回答。手上并没有慢下来,我怕阳光瞬间即逝,我在尝试追着光走。
晚饭后我们相邀着一块去姥姥家,来表演皮影戏的是皮影界大咖——冀北皮影北派第四代传人邵义民及龙凤莲,光听这来头就让我兴奋不已了。今晚两位高人要为我们演出《武松打虎》、《小羊过桥》等。古老皮影戏在这样古老的宅院里表演,一群大人孩子在小板凳上排排坐……
“影戏就是要将大伙凑在一起,这样皮影表演的故事才有生命,要是大家不看了,最终只能是摆在博物馆里的死物了!”
这是邵老师的心声,他是多么希望皮影能世代流传下去呀。
皮影是皮影戏的关键,所以邵老师除了演得好还会钻研雕刻皮影的技术,他说以前皮影都是用驴皮雕刻的,不过现在都用牛皮替代,驴皮很少了。
看着一排小朋友撅着小屁股趴在操作台上很认真地玩着各自手上的皮影的样子特别好玩,女孩都喜欢玩蝴蝶、小鹿什么的,男孩则喜欢老虎。我想孩子们既然这么喜欢,是不是代表只要给他们这个环境,让他们参与到其中,那么皮影戏就不会死呢?
前不久回老家,在爸爸妈妈家的小区我居然听到小时候电影里的吆喝:“磨剪子咯,戗菜刀——”,啊啊,就这么一声,把我小时候所有美好记忆全都吆出来了:跳房子、打陀螺、滚铁环、扔沙包、斗鸡、吃石子、踢毽子、摸瞎子……还有排队打爆米花。没想到这次来房山姥姥家看完大戏的第二天,让我现场将这些小时候玩的游戏几乎重温了一遍。
可能是地域差异,这里的跳房子游戏跟我小时候玩的还是有些小区别。我们不用沙包,而是用螺壳。
这么简单的一个游戏,也不知道怎么会令我那么着迷,以至于生病也无法阻止我跑去跳。
滚铁环是男生的游戏,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
滚铁环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否则还真滚不起来。我小时候因为常和男生一起玩耍,所以虽然家里没有但也玩过,只是每次都是蹭小伙伴的玩,没有太多机会练习,自然技艺不精而遭致男生的嫌弃,但在女生眼里,我已经太了不起了。
打陀螺是我童年另一个记忆深刻的游戏
,我有个舅舅做得一手好木工活,小时候我在外婆家,他给我做过好几样玩具,我记忆最深的便是木头手枪和陀螺。
而陪我玩的是小舅舅,他打陀螺打得非常好,也非常投入,常常忘记是在陪我玩,我就用另一根绳子去捣乱……这一切好像就在不久前呢。
扔沙包我们常男女混玩,那时我们经常为了玩沙包,放学后都不回家
,赖在校园玩。玩沙包人多好玩。
独轮车则让我想起我的外公。我经常看见外公推着独轮车,车上放着几袋麻包袋,有时外公也让我坐在麻包袋上,推着我一起走在田间小路上,那是我最欢快的日子。
外公的独轮车长得更好看,流线形的。
我对独轮车的记忆是外公对我满满的爱,在独轮车上的麻包袋上是我童年的欢笑。
小时候让我最有幸福感的零食便是爆米花。
打爆米花的人是流动做生意的,所以并不是你想吃爆米花就可以找到他们。假如某天放学回家,发现家门口摆着打爆米花的那套家什,小朋友们便快速回家量好大米、糯米、玉米,带上几毛钱去排队。每当完成一炮,那人便起身,一边准备放炮,一边吓唬我们:“离远点,再远点……一会炸着你们!”我们很配合,只要见他起身,便双手捂住耳朵做鸟兽散,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大米烘烤后特殊的香气伴随着一团热腾腾的烟雾,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让人忍不住口水直流……
小时候我并没有吃过棉花糖,也从来没有对它产生过想吃的欲望,因为觉得它像一团云,不是食物。它总是让我联想到恋人,我觉得这是恋人间营造浪漫氛围的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棉花糖给我的记忆不是甜的,而是酸酸涩涩的,它勾起我对青葱岁月的回想。
手绘作者:亦邻:自由插画师,设计师。著有绘本《陪孩子玩吧》、与扫把、虫虫合著绘本《跟我去澳门》,手绘版《中山客》,并为众多书籍绘制插图。画作以家庭生活日记,少数民族为主,如《石头缝里的巴根屯》、《花腰傣:古滇国族后裔》、《黑衣壮--一黑到底》、《粘膏树下的白裤瑶》、《三江侗寨和里之旅》等系列。
绘于:隐居乡里·姥姥家(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