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你想咋过?

 

 

春节未至、假期尚远,但快乐的氛围、相聚的期盼、繁忙的筹备已成为千家万户的生活主题。过年是纪念、庆祝,也是分享、同欢。本期“今晚调查”以“过年,你有啥安排”为主题,通过今晚报官方微博、腾讯大燕网、掌上天津App等渠道展开问卷调查,共收到问卷453份。受访者中,女性占60.26%,男性占39.74%;19岁至35岁占43.05%,36岁至50岁占32.89%,51岁至65岁占18.32%,66岁及以上占3.53%,18岁及以下占2.21%。问卷里写下了温度,数据中浸透了感悟,家家户户的过年方式和节日体验,终将汇聚成一幅多彩的新春长卷。

中年人过年特别忙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随机抽取了333份样本进行关联分析发现:以36岁为界,50岁以下的中年人群在这个春节假期里是最忙、最累的。

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53.42%)受访者在春节期间只需要拜访1至5个家庭,14.57%的受访者不需要拜访任何家庭。拜访家庭数量越多,受访者占比越少,拜年达20家以上的受访者占比最低,仅为3.53%。

而抽样数据显示,在春节期间要拜访的亲朋好友家庭数量在20家以上的受访者中,36岁至50岁的占比高达66.67%,而19岁至35岁的受访者只占33.33%。其他年龄段受访者均不需要承担如此之多的拜年任务。

此外,在春节假期里,受访者们或多或少地为自己安排了相应的休息时间,承认没有时间休息的受访者仅占13.02%。而在这部分顾不上休息的受访者中,36岁至50岁之间的受访者占比也近六成(59.09%)

旅行不一定要“跨年”

今年过年有何安排?

过春节,社交和休息是两大主题。过年期间需要走亲访友、参加聚会的受访者合计近九成(88.08%),放假期间想在家中休息的受访者也超六成(66.67%)。此外,约两成受访者选择在节日期间出门旅行。

中国人过年的方式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改变,旅行过年作为潮流生活方式广受市民喜爱。旅游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18年春节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某旅游网站发布的《2019春节长假旅游趋势预测报告》预计,今年春节长假期间我国出游人次将超过4亿,出境游约700万人次。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在家过年和回家过年仍是主流过年模式,春节期间的旅行计划往往会安排在除夕之前或初二、初三之后。传统的春节庆祝方式与时髦的休闲生活方式相结合,让人们享受着“两全其美”的春节假期。

案例一:“约到家政了吗”

李阿姨最近有点“堵心”。进了腊月,她就一门心思置办年货,跑了两个大型批发市场。遇到老朋友时,她准备分享一下自己的采购心得。没想到朋友们一见面就问:“约到家政了吗?”她一拍大腿:哎呀,把这事给忘了!

原本以为临过年再打扫卫生也来得及,让李阿姨措手不及的是:连打了两家公司、好几个朋友介绍的家政服务电话,竟然一无所获。李阿姨勤快能干,决心自己打扫。可她去年才搬了家,新房一百多平方米,整整一面墙都是全明落地窗……她擦窗擦了一上午也没干完,累得没心思做中午饭。老伴自觉地捡起了擦窗的活儿,结果把腰“抻”着了,只好撤去床上的软垫子改睡硬板床。

最后,还是远在外地的儿子联系到了一家注册在周边省份的家政公司,在加了些报酬后,才帮父母约到了家政工。因为预约晚了,时间也不能改,李阿姨和老伴儿只好“服从”儿子的安排,等着家政工上门来做全屋清洁。

“大扫除”是个好传统

为了迎接春节,受访者们已经做好节日准备了:大扫除(70.86%)、买年货(69.76%)占比最高;美容美发(33.11%)、补充水电天然气等家用收费项目余额(28.70%)、预订年夜饭(20.53%)占比均超过两成,还有一小部分受访者表示要在过年前做SPA、泡温泉奖励自己等等。

自家保留了哪些传统春节习俗?

在各家各户长期坚持的春节传统中,大扫除的占比稳居前三。相较而言,放鞭炮(28.04%)、腊月二十三祭灶(23.18%)、祭祖祭神(20.31%)的占比偏低。过年习俗中越是贴近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就越有生命力,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已不再是人们除夕夜生活的唯一选择,有些年轻人甚至坦言:“一人一个手机,谁有空看春晚啊”“看春晚其实就为了抢红包”“不熬过午夜不好发拜年信息”……相信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还将找到更丰富的除夕夜新过法。

年夜饭不拘泥于传统

年夜饭也被称为“团圆饭”,“和谁团圆”见证着人们对家庭观的守护,“团圆时刻吃什么”则能显现出人们生活观与消费观的变化。

39.10%的受访者重视与直系亲属们一起吃年夜饭,27.07%的受访者习惯和居住地相近的所有家族成员一起吃年夜饭,两类数据相加,表明规模较大的家族聚餐的占比超过六成;另外,两成受访者(21.05%)会和配偶、子女一起吃年夜饭,更倾向于小家庭聚餐;另有7.52%的受访者选择与同事、朋友一起吃年夜饭。而独自吃年夜饭的受访者仅有1.50%,还有3.76%的受访者另有安排。

在年夜饭的内容方面,自家制作的传统春节食品占比达四成(40.60%),自家烹饪且不拘泥于传统食物、食材的年夜饭也近四成(39.85%),在家食用预订的成品年夜饭的比例为11.28%,而到饭店吃年夜饭的比例并不高,仅占8.27%。如今,年夜饭已不再拘泥于传统,从食材到内容以及就餐形式等方面均已出现新的变化。

案例二:到底要拜几回年

凯文大学毕业后去了上海,后来又调到北京,这两年辗转回到天津。他的总体感受是:咱天津卫的孩子,还是在自个儿家门口过得熨帖。

工作的城市多了,同事、朋友的数量也是成倍往上翻。他的微信里大大小小的聊天群数不胜数,活跃度高的群就有二三十个。看到哪个群友发了有趣的内容,他就分享到其他聊天群里。腊八节时,他看到一条“天津人详解腊八蒜”的长图,想要给外地的朋友“科普”一遍,不小心发在了本地单位群里,引起老领导的反感:“外行!说的都不对!”原本挺开心的事儿,却让凯文惹来一顿骂。

现在,各个群里关于过年的段子他也不敢轻易转发了,看微信看见的都是麻烦:“现在的人,(大年)二十九和你说‘拜年要趁早’,除夕一白天手机震得跟筛子似的,半夜十二点连觉都不能睡。要是逐条回复拜年信息,你得按手机按到(大年)初一吃早饭……大家从小年儿开始一直拜到正月十五,到底要拜几回年啊?”凯文气哼哼地发牢骚,“我早晚(把好友)都删了!”

社交软件拜年成主流

调查显示,人们的拜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微信等社交软件拜年(78.81%)一举超越登门拜年(59.82%),成为当前最广泛、最常见的拜年方式。此外,电话拜年(46.14%)、短信拜年(35.54%)也得到很多受访者的认可,更有23.84%的受访者采用手机视频的方式给亲朋好友们拜年。即时通讯和“面对面”的亲切感成为人们选择拜年方式的重要标准,邮件(5.74%)、贺卡(5.52%)等拜年方式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

不过,给长辈拜年还是要拎礼物上门才更显尊重。在拜年礼物方面,鲜花和水果占42.11%、烟酒和茶点占41.35%、进口食材占30.08%,稳居前三位。

年轻人抗拒群发信息

社交软件上收到的拜年信息中,大部分都是一模一样、“复制粘贴”的内容。很多人也习惯存一条自己喜欢的拜年信息,群发给所有好友。那么收到群发拜年信息的人是怎么想的呢?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于群发信息总体持欢迎态度。42.60%的受访者会有选择地进行回复,40.18%的受访者会对群发拜年信息进行回复,仅有17.2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回复群发类的拜年信息。

通过对333份随机样本的关联分析,我们发现:在社交软件上,年轻人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更“酷”,也更抗拒群发类信息。在不会回复群发拜年信息的受访者中,19至35岁人群占比接近半数,达43.90%。

过大年就要喜庆祥和

春节期间不仅有喜乐,也会有不便。受访者将开支剧增(41.50%)、出行拥挤(36.42%)、暴食发胖(36.64%)视为过年带来的最大麻烦。此外,一部分受访者担心爆竹扰民(28.26%)、不能网购(23.84%)、亲友攀比(22.96%)等小麻烦。

从受访者不希望春节期间遇到的情况来看,过年最重要的还是喜庆祥和的气氛。

“年味儿”也要与时俱进

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记忆里都有自己深深怀念的“年味儿”,对于如何找回曾经的“年味儿”也有着各自的看法。53.86%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起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52.98%的受访者主张结合当下世俗文化的现状,推出更多元的节日庆祝方式;51.43%的受访者建议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争取传统庆祝活动的回归。此外,24.9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必找回过去,新的时代会有新的年味儿。

根据《天津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法》,自2018年12月1日起,滨海新区、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行政区域内,禁止经营(含储存)、运输、燃放烟花爆竹。此后,其他5个区政府也相继下发通告,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对于大多数天津人而言,这是第一个全境没有鞭炮声的春节。轰鸣震天、烟雾弥漫的“热闹”少了,现代人纪念、享受春节的方式却多了。人们怀念着昔日旧“年味儿”,创造着今天的新“年味儿”,才能在每个春节里感受着时代的气息、品尝着生活的味道。

本版撰文 张译丹 实习生 于冰冰 刘宇辰 摄影记者 刘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