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过的第一个春节就是在圆明园,能够结识这么多朋友,深入学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我很开心。”12日下午,北京城还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在圆明园,16名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留学生正在忙碌着,为前来游园赏雪的中外游客提供志愿服务。来自卢旺达的留学生常乐兴奋地说,“我的中文有很大长进,还体会到礼貌待人、帮助他人的乐趣。”
昨天下午3点,记者赶到圆明园南门时,只见10个身穿黄色马甲的身影在人群中格外醒目。“您好,请走这里”、“新春快乐!”……常乐和几位留学生小伙伴站在南门入口处,熟练地伸出右手做出“请”的动作,随即向游客拱手作揖表示欢迎。对于使用电子票的游客,常乐和同伴们要帮助他们扫码,以确保所有游客都能及时入园游览,同时还要为过往游客指路,帮助外国游客翻译沟通。在常乐一行人的帮助下,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有序进入园内,不少人对他们竖起大拇指,“同学们真棒!”常乐告诉记者,大家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9点准时到岗,一直到下午4点,为游客志愿服务近7小时。他说,自己的家乡从没有过这么冷的时候,所以还是有点不适应北京的冬天,“在户外做志愿工作需要克服些困难,多穿些衣服。”
在南门不远处的圆明园志愿者招募站,另一组志愿者正在电脑前专注地敲着字,他们要将圆明园讲解词翻译成自己国家的语言。“我们想让更多的游客,尤其是从家乡来的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来自阿富汗的拉蒂夫说,大家每天都是在室外做完志愿活动,利用工作间隙来到招募站办公室,将英文版的讲解词翻译成各国的小语种版本,同时对照中文版学习汉字,“翻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同学们春节七天都没有休息,持续进行志愿工作。寒假结束前,他们还会继续做下去。”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北交大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张纯教授负责此次留学生的组织和培训工作,她告诉记者,这些志愿者都是北交大城乡规划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分别来自于埃塞俄比亚、约旦、阿富汗、孟加拉、卢旺达、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在活动中,留学生们将自己定位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深入学习中国历史建筑和园林文化,体验200年前西方建筑风格与传统中国园林的融合渐进。他们通过志愿者服务,结识了很多的本地居民朋友,这个假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本报记者 李祺瑶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