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董家林、黄土坡两村之间的西周燕都遗址公园,今年有望得到改扩建。
▲考古队对西周燕都遗址进行钻探。(资料图)
◀村民范振全所指的位置,正是首博镇馆之宝堇鼎的出土地。未来,这里将变成考古公园的一部分。
▼为了保护地下的文物,董家林、黄土坡两村内还有不少年久失修、已无法居住的房屋并未翻建。
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西周燕都遗址,被称为北京的“城之源”。这处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遗址,把北京的建城史从八百年一下子上推到了三千年。
董家林、黄土坡两村,分别位于遗址宫殿区和墓葬区。国宝级青铜器“伯矩鬲(lì)”“堇(jǐn)鼎”“克盉 (hé)”“克罍(léi)”均出土在这两村。“伯矩鬲”已进入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目录;“堇鼎”被誉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而“克盉”“克罍”则是探究真正到燕地就封的第一代燕侯名字的最有力佐证。
目前,这两个村的近2000名村民,正在以自主腾退的方式进行搬迁准备,以便遗址区开展接下来的考古发掘工作。未来,被称为北京“城之源”的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将建设考古公园,让游人一窥3000年前的古城风采。
2月14日,记者冒雪出城,沿京港澳高速向西南驱车一小时,来到了西周燕都遗址所在的董家林和黄土坡,驻村探寻村民与北京“城之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村民成了义务文保员
董家林、黄土坡村相传明代成村,董家林因有董姓人家的坟地在此而得名,黄土坡则因村北侧有黄土岗而得名。记者刚进村,便随机采访了几位村民,令人惊讶的是,对于出土于该村附近的“伯矩鬲”“堇鼎”“克盉”“克罍”这四件国宝级文物,村民们虽然大多不知道怎么写复杂的文物名,但都能正确发出读音。
提到村民与遗址的渊源,不能不说黄土坡村村民施友。1964年,施友在家挖菜窖时意外挖出了两件青铜鼎爵。当时因为缺乏文保意识,他便拿着这两件文物坐火车来到了当时的琉璃厂古玩城,想要看看值多少钱,没想到被派出所逮个正着。两件国宝被收了去,换回了一本文物保护手册,施友也因此成了村里第一名义务文保员。从那时起,村民逐渐有了文保意识,黄土坡村地下有国宝的事也不胫而走。后来,考古队发掘文物需要帮手,大家伙儿也争相报名。
“我们这岁数的不少人,当年都帮助过考古队发掘。”村民苏才已经70岁,每天还坚持和老街坊们一起遛弯儿,遛弯儿的路线,就是围着遗址区走上那么几圈,为的是看看有没有盗墓的不法分子,“范振全曾经发现过盗洞、张洪生抓到过盗墓贼、刘健捡到过作案工具……”用老爷子的话说,进了村,脚下几米深的位置,就有可能是大墓,里边很有可能存在国宝,“老哥儿几个守护了一辈子,马上搬迁了,更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屋外的雪下得正紧,老爷子披上外衣,拉上记者向村东头步行了五分钟,来到了遗址区。眼前出现的是一片林地,杨树长势旺盛,每棵都有十多米高,“上世纪70年代,就是在这里发掘出了堇鼎,现在被称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是见证者!”老爷子的话语中透着自豪,他从怀里拿出一本红色封皮的证书,“我是发掘工作先进个人。那时我20多岁,每天穿着土黄色外套、手拿铁锨和小铲子给文物专家打下手,每周末还要听专家的培训课长知识,爵、鼎、鬲一般都是什么造型,干什么用,咱都分得清。一天能拿8毛钱工资,比种地挣得多,还有一种别人体会不到的荣誉感。”
31年未引进投资企业
琉璃河镇紧邻河北涿州,是房山区平原第一大镇。宽阔笔直的107国道旁,底商、厂房、民居鳞次栉比,几乎各个村庄都是一派“田园都市”模样。然而,黄土坡和董家林却是例外。村内除了民居,就是农田和林地,进入村庄,看不到任何工业厂房的影子,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琉璃河镇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该镇最穷的两个村,距离他们仅一公里的立教村,却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黄土坡村主路仅两米多宽,记者的车刚刚驶进村口,恰巧碰到几名村民骑着电动三轮车要出村,尝试了几次也无法成功会车。“就这条水泥路,还是2005年美化村庄时候修的,在之前,是更窄的土路,开车根本进不去。”同行的黄土坡村党支部书记曹宏,一边指挥记者倒车一边红着脸说,“早些年,卖蜂窝煤的都不来我们村,因为路不好走,十块煤得颠碎九块。”
冬天的早晨很冷,西北风刮得人脸生疼,村民刘凤荣裹得严严实实出了家门,她要到几公里外的一家工厂上班,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收入。像她这样的上班族,在董家林和黄土坡并不多见,更多的村民生计来源主要还是种地。
“1988年,遗址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年来,按照文物保护要求,村里不能发展产业,也不能引进投资企业,村里也就一直没有厂子。大家伙儿种地,一年到头,攒不了几个钱。”站在雪地里,曹宏的言语中满是无奈,“为了守护好这片遗址,我们村放弃了很多发展机遇。”
村内土坯房还有不少
沿着窄路向村东头走去,一路上,所见都是上了年纪的老房子。按照文保要求,遗址上不能新增宅基地,因为挖地基有可能破坏文物,村里只有一些危房得到了翻建许可。
打开曹宏家的大门,沧桑感扑面而来。西厢房窗户下的部分已经坍塌,露出了内部的土坯子和半头砖,“您留神!”曹宏很怕房子突然塌掉。记者透过门缝看到,房子的主梁已经断裂,后墙上也有个大口子,墙皮更是不复存在,地上的灰尘足有好几寸。“这房子建于清末,已经不能住人了。好在去年加了铁皮顶,平安度过了汛期,没倒塌。”院内三间正房也同样是低矮破旧,房顶只有两米多高,“我今年50岁了,就是在这房子里出生的,还得管它叫声哥。”曹宏打趣道,“马上就搬迁了,老房子也没有修的必要了,留着钱给新家装修吧。”
在董家林、黄土坡两村,几乎每条街巷里,都会有不少像曹宏家这样的老房子,仅黄土坡村,土坯房就要占至少六成。“为了文保,不增宅基地,有的是几代人生活在一个院子里。”“没有新房子,有些嫁出去的姑娘都不愿回娘家。”沿路采访,记者碰到不少村民诉苦。
多年来,董家林、黄土坡两村村民的处境,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早在1993年,房山区政府就曾提出《关于解决黄土坡等村生产生活严重困难的建议》。2004年之后,房山区政府、房山区文委又曾多次向上级提出黄土坡等村搬迁的方案,然而,因资金、规划、审批等复杂因素,导致搬迁迟迟没有实施。
直到去年,房山区重启了两村的搬迁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入户清登,琉璃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董家林、黄土坡的腾退搬迁补偿标准,将与本镇其他棚改项目一致,确保“一碗水端平”。
回迁房有望今年开工
“搬迁消息传了不少年,这次应该是没跑儿了。”提到搬迁,66岁的村民范振全很是期待,“去年10月,村里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在这之后,要建设考古公园的消息就在村里传开了,听说正在编制规划,真想看看,住了一辈子的地方以后会是啥样。”
目前,房山区目前正积极对接全国文化中心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在市文物局的指导下,组织专业力量编制考古公园的相关规划。规划中,首先要保证有利于保护已发掘的及地下待发掘的文物,然后再考虑如何完满、丰富地展示悠久的西周文明,最后还要着眼于改善当地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未来,房山计划建设一个由遗址本体和遗址博物馆群组成的西周时期燕文化特色遗址公园,让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瑰宝,成为首都文化新地标,提升燕都遗迹的社会影响力,打造国家申遗后备资源。
范振全是个有心人,几年前翻盖房子之前,特意请人给住了几十年的老院子拍一组照片。老爷子捧着照片拿给记者看,照片上那三间低矮土坯房,还有一米多高的院墙,全是老人珍贵的回忆。
按照搬迁规划,董家林、黄土坡两村的回迁房有望今年开工,位于琉璃河镇政府所在地洄城村,几乎是全镇最好的地块,“那地方不错,有学校,有医院,周边的商业配套也比较充分。”范振全手里捧着老照片说,“现在的家具能用的也都不扔,留个念想儿。”
在西周燕都遗址公园南侧,目前正在建设琉璃河湿地公园,洄城村距离董家林的直线距离仅1000多米,回迁后的村民住在楼房里,不仅可以看到西周燕都遗址公园,还能一览大石河秀丽风貌。“搬了家,也一定多回来看看,继续守护咱北京的‘城之源’。”范振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