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区门头沟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京西太平鼓”了。想欣赏京西太平鼓,去龙泉务村就对了。另外,这里还能欣赏到童子大鼓老会和太平秧歌会。
童子大鼓老会
大鼓会又称锅子会,是流行于京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大鼓会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何年何代无从考证。有史可考的是清末时期最为盛行。当时据有代表性的大鼓会组织应属我们龙泉务村的童子大鼓老会。
大鼓会是当地农民自娱自乐,自行筹办的民间艺术。每年在农闲时节,节日庙会期间,农民们都会组织大鼓会。春节、元宵节最为热闹,童子大鼓老会给人的感觉是一派红红火火的喜庆气氛。
龙泉务村的“中心合义童子大鼓老会”,是在1934年由村里开白灰窑的李福旺等十几户人家出资成立的。童子大鼓的表演是由大鼓和锅子(花钹)两部分组成。大鼓的击打表演是整个会档的核心,不仅起着伴奏的作用,而且是整个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泉务童子大鼓老会的鼓点有40多套。目前留存的花鼓点套路有:“震天雷”、“震地雷”、“慢三锤”、“小鬼推磨”、“喜鹊登枝”、“猴儿剔牙”等。
锅子表演的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站锅子”,是指童子站立在原地,手中的锅子随着大鼓鼓点打出各种节奏。第二种形式是“花锅子”,即“舞钹”(耍锅子)表演。
2006年,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老会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龙泉务村的童子大鼓已经显现出青黄不接的势头,会档人员年龄偏大;而表演花钹的孩子们由于学习任务繁重的原因,练习技巧的时间已经少之又少,传承问题亟待解决。
太平秧歌会
秧歌会是一种高度定型的有着久远历史和严格会规的民间花会组织。它有固定的角色和表演内容。它不同于现代秧歌会——身披彩衣,手持长绸,扭摆身躯,走三步停一步。也不同于舞台上的秧歌戏。它是由十几个固定角色,扮演不同的称谓,身披戏服,手拿道具,组成一个载歌载舞,色彩缤纷的表演团体。表演的角色都是民间的山精鬼怪的化身,表演形式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龙泉务“一心同乐太平秧歌会”被列为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泉务社区京西太平鼓队
龙泉务社区位于门头沟区龙泉镇政府北3公里处。为了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社区党支部推行“社区搭台、居民唱戏”的举措,成立了龙泉务社区公共服务协会,组建了民乐队、合唱队、秧歌队、健身队、太极拳队、太平鼓队等10余支队伍、300多名成员的文化娱乐团队,这些业余文化队伍活跃在龙泉务地区的每个角落,开展了节假日庆祝演出、春节期间花会展演、非遗文化展演活动以及区、镇组织的健身操比赛等文体活动20多场,参加人数2300余人次,展示了地区居民昂扬向上的青春风貌,凝聚了地区民心,促进了地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同时,社区党支部还与共建单位龙泉务小学、龙泉务村委会联合开展了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最美家庭宣讲、非遗大讲堂、儿童健康知识、国学知礼等各类讲座,丰富了地区居民文化活动、改变居民生活方式、调动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素质,改变了社区的民风。
地址:门头沟区龙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