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由于工作的需要,本人多次前往昌平区十三陵镇大岭沟村,就华龙公司结对帮扶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并开展相关工作,去的次数多了,不时看到只有过去农村才有的东西,才有的景象,在这里依稀映入我的眼帘,唤起我对过去乡村那点点滴滴的回忆,小时候看到的农村场景不断映入脑海,不禁有感而发……。
我家住在西城区什刹海后海,从小在此长大,后海北岸的一条胡同里有一所小学,也是我上小学的学校。七十年代,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每当夏收时节,学校组织学生去农村进行学农劳动,到麦地里去拾麦穗,那时不比现在,干啥事都要开车去,我们那个时候排着队走着去,我所说去学农的地方就是现在北三环马甸桥往北的祁家豁子,可以想象,跟现在比,北京城区那时并不大,过了德胜门外关厢、北郊市场就属于农村了,记得每到夏收季节,放眼望去,一片片金色的麦田,啥叫麦浪滚滚,如今城市长大的孩子对这些景象的形容词汇可能只停留在书本文字间了………。
说来也巧,我母亲生长在农村,姥姥家就住在马甸桥往北的祁家豁子那片地,我还记得生产队叫北顶二队,现在没有多少人知道北顶这个地名了,不过北顶娘娘庙还保留着,就在水立方的西侧。现如今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不知道农村是啥样。从儿时记忆起,母亲就带着我常回姥姥家,记得那时,农村老家各家的院墙大都市用树枝扎起的篱笆墙,远远望去,一片片黑色、偶尔看到一处黄色院落,那是有用土坯磊的围墙。如果夏收时节来到姥姥家,赶上玉米收获的时候,舅妈就会蹲在灶台前,手里拿着一根铁钎,一头上扎着个玉米棒,伸到灶台里给我考玉米吃,金黄的玉米不一会儿就烤熟了,烤玉米很有讲究,考不好就糊了。记得有一次自己非要试试烤,不成想烤糊了,表面变成黑色,弄得满嘴、满手都是黑糊渣,猛一看还以为长了黑胡子,尽管如此,每次吃的都津津有味儿。现在回想起来农村每家院落很大,下雨的时候院里存了好多积水,这是就要垫上转头、木板啥的,记得家家户户院里都有一个鸡窝,用树枝扎起的篱笆围挡,几只老母鸡在不停地咯咯叫着,每当清晨天还没大亮,你就会被村里各家鸡鸣声吵醒,一声接一声的,现在住在城市里很难听到雄鸡高叫之声了;每家房后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猪圈,养着几头猪。印象最深的是农村没有自来水,要到院外几十米处的井里打水,井是村里几户人家共用,回想起舅舅弓着身子,晃晃悠悠挑着一旦水的样子,我看到水桶里的水是黄色浑浊的,就问舅舅,这水怎这颜色,能喝吗?舅舅说要等一会儿沉淀了,烧开就可以喝了,当时我不明白,怎没有自来水管,我们家为啥就有自来水,那时确有很多不明白的事.......。
印象比较深的是玉米收获时节,那时家家把分到的玉米在院里堆成垛,还有的把玉米棒子皮剥下编起来一串串的,挂在屋檐下,满院金黄;还有一串串红辣椒;还有大蒜,那是还想,为啥都挂着不放到屋里,儿时不明白的事多了……
大家知道碾子吗?每家院角落里有一个碾子,每年新收的玉米棒子晒干后,舅妈就在磨盘上磨玉米,碾压成面后,就用院里柴锅贴玉米饼子,那时吃的感觉特别好吃。每次我们临走时还要带上几斤棒子面,回来后,母亲给院里的邻居们一碗,叫尝个新鲜。后来到了八十年代,村里有了磨面机,就不在自己动手磨面了,家家户户就带着玉米豆到村里磨面去了,磨一袋好像2至3角钱加工费,当时听大人讲,机器磨的不好吃,还是自己磨的好吃,但从那时我就不怎见到舅妈推碾子磨了。从此,碾子就更受冷落了,后来有的是因为搬迁、有的是要翻盖房子,石碾子就丢到院外随处可见。小时候之所以特别愿意去姥姥家,因为可以到麦地里玩、可以到玉米地里掰玉米棒子,回来烤玉米吃、还有白薯吃,还可以上树摘枣吃,还可以座马车玩儿,还可以抓蛐蛐,回来跟小伙伴们显摆啊!但也有害怕的时候,就是去厕所,农村的厕所就是用土坯垒起来的半截墙,没有门,不是脏,是因为你上着厕所时,村里的溜达狗也进来转一圈,怪吓人的,所以,每次上厕所我要让母亲跟着我,在外面等着别让狗进来,哈哈!
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市不断地变化,如今的北顶村已变化成大厦林立,农村印记消失了,鸟巢、水立方已成为地标性建筑了。记得八十年代末,要召开北京亚运会,那时舅舅家搬到了现在的健翔桥东北角方向,离著名的盘古大厦几百米远,大概在2006年,由于召开要北京奥运会,舅舅家又往北搬到了天通苑地区,城市不断地向外延伸,儿时记忆中的农村也随之远去,渐渐消失。
然而,近时期来,儿时农村的景象又不时映入脑海,浮现眼前……
由于工作关系,我作为华龙公司结对帮扶昌平区十三陵镇大岭沟村联系人,多次赴大岭沟村及猕猴桃景区调研,协助开展猕猴桃景区的市场宣传推广工作,没想到离京城市区不足60公里的燕山山脉脚下,居住着几十户人家,每次来到村口,总会看到几位年长的村民坐在石台上,抽着烟,悠闲地在一起聊着天;几位大娘围坐在一起,有的膝盖上放着笸箩,低着头不知在挑着啥,有的坐在那,一只手扶竹子车,车里坐着孙子或孙女,不停地推拉着,嘴里不知说着啥,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每次看到这景象,心理好是羡慕!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里我看到了篱笆墙院落,院子角落里看到了好似沉睡多年的石碾子;看到了篱笆圈里的老母鸡,咯咯不停地吃食、还有白鹅;还有农村土灶台,站在坡地的高处,看到远处院落里探出院墙的,挂着红彤彤大枣的枣树,更让我惊呀的是这里还有面积不大的玉米地,村支书跟我讲,那是老人们利用边角地种植的,原来村民住在上山,前几年,政府考虑农户的生存条件比较艰苦,而且从安全角度考虑,陆续迁移山下居住,虽然土地没有了,但农民们习惯了,看着有块地就惦记种点啥,在农民眼里地不能荒着。我忽然问起,这里有井吗?村支书跟我讲,有啊,这里还属于山区,接自来水还有困难,村里打了几口井,几户人家用,只不过不再挑水吃了,用泵把水抽上来,有个储水罐,再用管接到各户去,其实跟自来水一样。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据村支书讲,这里的水质是北京最好的水,用它沏茶,味道绝对好,我们这里每天凌晨,城里的居民开着车,用塑料桶到这里灌山上流下的泉水带回家,还有大卡车来拉水,村口车都排着队,您说要是不好喝,咋那么多人拉水来。村支书说,等有了钱,村里在景区门口开个茶楼,就用我们这里的水,“茶叶”就是山上的果树叶和一些药用养生植物,平时自己家就喝这个,冬天驱寒养胃,夏天祛暑解热,其味道、功效独特,城里是喝不到的。
一切让我感觉到那样的熟悉,如今的乡村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有的翻建了房屋,但大岭沟村老房子还有,老物件还有,过去农村的景象依稀可见…….
不一样的是农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加热烈,年轻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出大山,而勤劳、质朴的农民还依然生活在大山脚下,依然守护着大山。为保护好养育他们几代人的大山,保护好生态环境,村里不得开办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工厂,如今猕猴桃景区作为大岭沟村唯一集体经济产业,也是全村六十多户村民唯一的经济来源,为改变生活,村民们自己修路,不断改善景区的环境,每年冬季封山时,他们还要负责看山防火,几年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用自己的双手为景区的建设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深知生我养我的就是眼前的大山,保护好大山生态是村里人坚守的信念和责任。什么叫勤劳、什么叫执着,只有你来到这里,才能感受到凝聚着村民们的汗水与期望,
作为大岭沟村对外的窗口,猕猴桃景区正张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当我登上山顶,站在峰峦之巅,极目四野,就看到这始从渤海之滨,延绵千里的燕山山脉,尤如一位巨人在这块沃土上小憩酣睡,翠绿的山峰,绿油油的植被、各色烂漫山花争奇斗艳,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展现出一幅精美的画卷。山风不时吹打在我的脸上,微闭双眼,脑海中浮现出的山峦如海,树怒似涛,这就是山的性格,山下古老的村庄,依然居住着犹如大山一样性格的代代农民。
这就是大岭沟村,猕猴桃景区欢迎您的到来,这里,您可观“山野风光”,赏“奇石花草”,品“山果美味”,享“山谷清风”, 来吧,朋友们,来体验一下乡村生活,来感受不一样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