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市口丰富胡同19号,老舍故居 “丹柿小院”怀斯人

 

 

两棵柿子树已经发出了春芽,宅院里正摆着几盆怒放的花,仅仅那位爱花、养花的人已经不见。不过,人们似乎并没有忘记他。清明节期间,我走进老舍新居“丹柿小院”,与许多不谋而合来这儿的人们,为老舍先生献上一朵菊花,思念这位带给人们诙谐与思考的人民艺术家。

老舍在北京的新居主要有两处。一处坐落今日新街口北大街的小杨家胡同8号(此前叫小羊圈胡同)。他在这儿出生而且度过了童年时光。另一处是灯市口的丰厚胡同19号,这是老舍在1949年后一向居住直至离世的当地,因其内有两株老舍和夫人亲手栽种的柿树而得名丹柿小院。老北京人种树讲究春华秋实,而柿子树涵义 “事事如意”。现在这儿也是老舍留念馆。

“丹柿小院”是一座方正的小四合院,老舍先生从1950年起在这儿日子了16年。作为北京人来说,住进四合院是一种享受。一进门,影壁墙上的大红福字,便是当年老舍夫人亲手书写的。院内原样放置一个鱼缸,老舍先生喜爱养金鱼,歇息时喜爱在这儿看鱼。两棵亭亭如盖的柿子树是当年他和夫人亲手栽培的,这个春天依旧绿芽满枝。西边的柿子树下,立着一座先生半身塑像。时值清明,络绎而来的人们手持菊花,注视顷刻后,将菊花放置在塑像面前。菊花是老舍喜爱的花卉,也将其写进了《养花》一文。

这些来留念老舍先生的游客中,有不少是学生模样。看来,老舍著作的魅力跨过时空,经过讲义和书本也影响到现在的年轻人。我还看到留言本上,不少小朋友写下了真情流露的留言。比如一位中学生写道:“后来,那只猫有人爱着。那些花也开在山野,烂漫着。柿子树还在,烟火气依然温暖。您在云上也应该过得很好……”希望这些喜爱老舍文学的孩子们,都能成为一个心灵温暖的人,写出优秀的著作来。

小院的3间北房被安置成客厅,老舍先生曾在这儿接待了周总理、溥仪以及巴金、赵树理等名人。客厅精约的摆设显示出老舍井井有条的日子状态。客厅的东面是胡絜青的画室与卧房,墙上则缀满老舍夫人丹青著作,颇得教师齐白石的意境。

西厢房是老舍的书房连卧室,一张书桌面对宅院,上面放置着收音机、蘸水笔。日历永远停在了1966年8月23日,这是老舍先生离开的前一天。每天清晨,老舍先生都会按时在宅院里打拳锻炼身体,然后在这张桌子上奋笔疾书几千字。《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著作便是在这儿写下的。书桌后边的书橱,是西洋式结构,也是留过学的老舍先生自己规划的款式。卧室里床上摆着扑克牌,老舍先生除了有养花、养鱼的爱好之外,也喜爱耍弄扑克。

院内还有两间房子被安置成老舍先生的生平陈列室,这儿依照时代展现着老舍先生的照片和文献资料,还有宝贵的老舍先生的录音。这其中,我发现了一套录音,是当年老舍先生为欧佳人编写的一套学习汉语的教材,老舍先生亲身进行了朗读配音,非常有意思。小屏幕有一套动画片,是以先生的猫——球儿为主人公视角,记叙了老舍的《猫》、《北京的新年》等几篇散文。来参观的小朋友们看得目不转睛。

斯人已逝,但在这个小宅院里,处处留下了老舍日子的印记:创造、打拳、养花、养鱼、养鸟、写字、种树,春节……将情趣融入日子,展现了一个住四合院的老北京人,对日子的热爱。现在,人们没有忘记他,一起也分享着他留下来的夸姣。傅洋

GO提示

老舍新居坐落灯市口丰厚胡同19号,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出A口步行800米。周二至周日开放,免费参观。

制图 冯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