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在“京师首刹”寺里的京味儿文化博物馆

 设立在经典古代建筑里的博物馆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体系,展览通过照片、实物、模型形象地介绍了中国古建筑技术形成、发展的历史及独到的美学价值,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它所隐含的古人在思考、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空间关系时的智慧和哲理也将为新一轮的文明提供启迪。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展览集中设立在先农坛的太岁殿内,先农坛的全部建筑也成为其展览的组成部分,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民族文化与艺术的韵味。

古代建筑博物馆里的宝有很多:清代京城西山八旗驻防图;解放前的北京城布局沙盘实体;明清皇帝祭拜的情况;隆福寺藻井复原。

隆福寺藻井为何会在先农坛里展示?

藻井作为一种高级的天花造型,一般用在殿堂的正中,如帝王宝座、佛像座之上。作为几百年古都的北京藻井建筑留存很丰富,为何会在古代建筑博物馆出现一个隆福寺的藻井呢?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珍品。

现在所珍藏的这个隆福寺藻井据说当时是置于隆福正觉殿顶部的,在所有的北京城古建筑的藻井中都是十分独特精致的,古建筑学的一些研究者认为,隆福寺的藻井堪称明清建筑的一个孤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隆福寺华丽的建筑与宏大的规模。据史书记载,隆福寺兴建时,日役万人,耗银数十万。整个寺院门殿五重,庄严壮丽。当时这个藻井就位于寺内最大的殿也是主殿正觉殿的正中央顶部,三个藻井中只有现存这一个藻井下面有一个佛,也就是说这个珍贵的藻井当时坐落在释迦牟尼佛的顶上。藻井上是星宿,是唐朝的星宿,曾经用红外线照过,1472个星宿的名字都有,这是相当独到的,价值连城。

宣南文化博物馆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位于长椿街,讲述着很多北京城起始的缘由故事,宣南文化以民情、市情、乡情为纽带,表现为北京市民和各地游子的都市生活方式,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由“悠悠宣南”、“宣南土乡”、“英烈足迹”、“梨园胜景”、“城南乐园”、“百年兴商”、“民族团结”、“宣南文化保护开发成果”8个展厅组成,突出了作为“京剧之乡”的宣南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的贡献,全面、生动、翔实地展示了宣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

设在“京师首刹”寺里的京味儿文化博物馆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是建在“京师首刹”的庙宇之中。很少人知道有着“京师首刹”之称的寺庙是哪个寺,不是法源寺潭柘寺,而是位于长椿街里的长椿寺。长椿寺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山门上方题额“敕建长椿寺”,原来曾经盛极一时的长椿寺是皇家敕建的。

长椿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即公元1592年,历史的沉积,时空的交错,让每个来到这里的游客,更有临界感的体会着北京城的古老。

“长椿”之名为明神宗万历所赐,椿为长寿之树,又意指双亲父母,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之生母孝定李太后为来到京城的高僧水斋禅师所建,寓意其母健康长寿。这个京师首刹的寺中曾经有三件镇寺之宝,目前还可以看到的是万历年间的《敕建大祚长椿寺赐紫衣水斋禅师传》石碑一座,由明代著名书法家米万钟手书,现立于大雄宝殿前。而铸于1621年的渗金多宝佛塔和两幅明代太后画像,即明万历生母孝定李太后像和崇祯生母孝纯刘太后像,曾保存于南北配殿中,已不保存在长椿寺内。在长椿寺中原来还有一座渗金多宝佛铜塔,高1.5丈,铜塔已移至万寿寺。

因地震等原因,长椿寺曾在康熙、乾隆等年间多次重修。清中叶之后,长椿寺开始衰败。北京解放初期,军管会曾在寺内办公。解放后逐渐成为民居,直至2002年启动长椿寺文物修缮工程,后辟为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于2005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

文人名士与长椿寺

文人墨客称作 “士人”,他们中有官居高位的士大夫,有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和政治地位的知识分子,长椿寺在明清之时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寺内种植有槐树、藤萝、梅花、丁香等珍奇花卉,是明清士人们在宣南燕集酬唱的主要场所。不少文人骚客,如王渔洋、查慎行、蒋士铨、朱彝尊等均曾在长椿寺流连吟咏。清代士人在宣南的文化成就还有桐城古文、清代诗歌及传奇戏曲等。清代诗坛几个重要流派的创始人,如王士禛、袁枚等都与宣南有密切关系,先后活跃在宣南唱和酬答的诗人群体众多,如“国初六家”、“燕台七子”、“海内八家”等,特别是“宣南诗社”,曾在陶然亭、龙树寺等地坚持活动二十余年,名闻朝野,波及江南。更为精彩的是诞生并首演于宣南的我国戏曲史上的两部辉煌巨著,这就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至今已是闻名世界的戏剧作品。

作为佛家寺庙,长椿寺还广施善缘,夏季为行人施茶、冬季为行人施汤,清康熙时还办过义学清代中期直至民国时期,这里曾是料理丧事、停放灵柩的场所。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先生被反动军阀杀害后,遗体即被送往长椿寺,并在此停灵六年之久。此外,辛亥革命元勋张振武、清朝末代状元刘春霖等也曾在长椿寺停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