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九月教师节,名人故居缅怀先人

 在北京这样一座有着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中,众多文化名流纷纷登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印记,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这些风流人物仿佛耀眼星辰,而他们的故居又如那耀眼星辰后拖曳的长长光辉。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置身这些曾经教书育人的名人们的故居,去感受他们起居的温度,体味他们思维的光亮,接受那独特气场的洗礼。

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先生在北京的故居是东城区东堂子胡同里一处东西各三进四合院,建筑面积约368平方米。1917年至1920年蔡先生在此居住,作为学界泰斗的他,生活非常俭朴,在北京并没有置产业,也就是说他只是租住在这里,当时蔡先生在北大当校长。其实蔡先生在当时北京的西城、宣武都租住过,之所以东城区这里被最终定为“蔡元培故居”,主要因为“五四运动”是在这里策源。

 

蔡元培故居门口挂着东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字样匾额,还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蔡元培故居”的石碑。

参观线路只有一条,是沿着右手边的长廊进入,参观完毕需要原路返回。走过长廊,就是蔡元培故居展,蔡先生生平展览就在长廊尽头左拐的大屋子里。墙壁上都是图片文字介绍,详细介绍了蔡先生的生平事迹,展示了蔡先生的很多珍贵照片。展桌内还有很多蔡先生著作以及纪念其的相关作品。

 

出了大屋再往里走,便是当时蔡先生的书房和卧室了,两间小屋都锁着门锁,但是可以透过窗户清晰看见屋内的陈设。书房内的书架椅子、书桌上的纸笔、砚台、打字机,卧室内的床、穿衣镜衣柜、藤椅,衣架上挂着的大褂,毛巾架上的白毛巾,复原了蔡先生当时居住的细节原貌。卧室门外便是参观路线的尽头了,这里有一尊蔡先生的白色半身头像雕塑,绿植围绕的雕塑前摆着一盆菊花,雕塑后一副对联“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在老百姓心里,蔡元培先生最著名的身份,就是“北京大学校长”了,其实,蔡先生除了是一位令人尊重的职业教育大家,还是位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虽然他担任北大校长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对北大的影响却非常大。蔡先生的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允许教员自由讲学,学生自由鉴别选择,选择教师也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时间:故居每天都开放,免费参观。开放时间一般为每天上午9点到11点半、下午2点到5点。

地址:蔡元培故居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

老舍故居

老舍在北京的故居主要有两处。一处位于今天新街口北大街的小杨家胡同8号(此前叫小羊圈胡同)。他在这里出生并且度过了童年时光。另一处是灯市口的丰富胡同19号,这是老舍在1949年后一直居住直至离世的地方,因其内有两株老舍和夫人亲手栽种的柿树而得名丹柿小院。老北京人种树讲究春华秋实,而柿子树寓意 “事事如意”。现在这里也是老舍纪念馆。

 

“丹柿小院”是一座方正的小四合院,老舍先生从1950年起在这里生活了16年。作为北京人来说,住进四合院是一种享受。小院的三间北房被布置成客厅,老舍先生曾在这里接待了周总理、巴金、赵树理等名人。客厅简约的陈设显示出老舍井井有条的生活状态。客厅的东面是胡絜青的画室与卧房,墙上则挂满老舍夫人丹青作品,颇得老师齐白石的意境。

西厢房是老舍的书房连卧室,一张书桌面对院子,上面放置着收音机、蘸水笔。日历永远停在了1966年8月23日,这是老舍先生离开的前一天。每天清晨,老舍先生都会按时在院子里打拳锻炼身体,然后在这张桌子上奋笔疾书几千字。《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就是在这里写下的。书桌后面的书柜,是西洋式结构,也是留过学的老舍先生自己设计的样式。卧室里床上摆着扑克牌,老舍先生除了有养花、养鱼的爱好之外,也喜欢摆弄扑克。

 

院内还有两间房屋被布置成老舍先生的生平陈列室,这里按照年代展示着老舍先生的照片和文献资料,还有珍贵的老舍先生的录音。这是当年老舍先生为欧美人编写的一套学习汉语的教材,并亲自进行了朗读配音,十分有意思。小屏幕有一套动画片,是以先生的猫——球儿为主人公视角,记述了老舍的《猫》、《北京的春节》等几篇散文。来参观的小朋友们看得目不转睛。

斯人已逝,但在这个小院子里,处处留下了老舍生活的印记:创作、打拳、养花、养鱼、养鸟、写字、种树,过年……将情趣融入生活,展示了一个住四合院的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如今,人们没有忘记他,同时也分享着他留下来的美好。

地址:老舍故居位于灯市口丰富胡同19号,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出A口步行800米。

温馨提示:老舍故居目前正在维修中,开放时间请留意官网通知。

鲁迅博物馆

鲁迅博物馆馆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馆区内包括鲁迅故居以及鲁迅生平陈列馆。

 

鲁迅生平陈列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59件。主要有鲁迅的手稿、生平史料、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友人信札等文物藏品;有许广平、周作人、周建人、章太炎、钱玄同等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人物的遗存;有大量的鲁迅著、译、辑、编著作版本和鲁迅研究著作版本、现代文学丛刊与新旧期刊;还有大量中外版画的名家名作,以及吴冠中、李可染、蒋兆和等一批绘画大家的作品。

 

 

在鲁迅生平陈列馆的西边,便是鲁迅故居,这也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

 

 

这是一座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东墙上挂着“西三条胡同21号”的门牌还能依稀辨认。再旁边,是郭沫若写的“鲁迅故居”的牌子。堂屋的后面,有一间接出的小房子,北京人称为“老虎尾巴”的地方,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这个房间是鲁迅亲自设计改建的。

 

鲁迅在这所小房间里,写了《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以及《野草》三本书。“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这句著名句式就是在眼前这张书桌上写下的。

来鲁迅博物馆,除了了解这些历史文献和故事以外,还有很多好玩、好逛的。比如:可以说是全北京收集鲁迅相关书目最全的书店、有文艺气息的咖啡馆和茶馆。

书店

咖啡馆和茶馆

从鲁迅博物馆出来,还有一条“一径通幽凉夏至”的林荫道,有空就去看看吧~

温馨提示: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每周二至周日(逢周一闭馆) 9:00-16:00。

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故居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分为南北两个院落,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北院北房是李大钊、赵纫兰夫妇卧室和堂屋。西厢房是李大钊的书房和会客厅,东厢房是长子李葆华卧室和客房,东西耳房是长女李星华和次女李炎华、次子李光华等人的卧室。

 

李大钊故居中的两件原状陈列的文物从不同侧面展示出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伟大的人格魅力,为后人全面了解李大钊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第一件是堂屋北墙八仙桌上悬挂在玻璃镜框里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副对联是李大钊亲笔题写的,字迹遒劲有力。李大钊十分敬仰明代忠臣杨继盛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句诗,便在此句基础上将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稍加改动。李大钊非常喜欢这副对联,曾经多次书写。当他听说好友章士钊欲投靠北洋政府的时候,再次书写这副对联送给章士钊的夫人吴弱男。这副对联也是李大钊一生精神风范的真实写照。李大钊身兼四所大学教授,月薪240多块大洋,却自带大饼、干粮当主食,工资几乎全部资助了革命事业。这种心怀天下、有道义、有担当的大公无私精神,特别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

 

另一件文物是李大钊陪伴大女儿李星华玩耍的军棋,它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慈爱。李星华的卧室面积约22.5平方米,她9岁至13岁在此居住,期间她在北京孔德小学读书。李大钊有六个子女,其中最疼爱星华,总叫她星儿。李大钊平时回家,总是先抱起孩子亲一亲,连眼镜也顾不上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李大钊经常为孩子们写儿歌,和他们下军棋,做文明游戏,背古诗,给他们讲革命的道理。作为父亲,李大钊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希望孩子们成为“遇山不愁、逢水不惧”的革命者。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后,他特别地给孩子们认真地读它,讲解这本书的价值。

开放时间:周三至周日 9:00-16:00 

 门票:10元/人

地址:李大钊故居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又被称为郭沫若纪念馆,位于西城区前海西沿18号。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大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牌匾。郭沫若于1963年迁入,直到1978年病逝,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15年。

 

郭沫若是个爱花爱树,亲近自然的人。自从他成为这个院子的主人,最大的变化就是花木逐年增加。

院里最好的时节是春天的四、五月间和秋天的十月。春天,满院的色彩变换不停,百花争妍,各成气象:黄色的报春的连翘,粉红色的热热闹闹开满一树的西府海棠,猩红的铁杆海棠,雍容的牡丹、芍药,特别是满山满地的二月兰,年年自生自长,开起花来一片淡淡的紫色。这野花不光好看而且味道清香,每逢春天,它们是郭沫若一家顿顿不少的时令野菜。

 

秋天的色彩不在花而在于叶,全院十棵银杏在秋阳之下金光灿灿,浑如十只金色孔雀展开了它们华美的尾翼。银杏是郭沫若最喜欢的一种树。它们是中国特产,而且是古代孑遗生物中仅存的遗迹,郭沫若称之为"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或许这正是对历史有特殊癖好的诗人格外喜欢它的一个原因吧。银杏的树干端正挺劲,独立不倚。夏日里,繁密的叶片像绿色的羽扇为人们送来丝丝凉爽。它的叶子洁静美丽,却没有能引起人们注意的花,甚至人们不曾观察得到它们含苞、授粉的过程。春去秋至,雌性的枝株便无声地送来簇簇滚圆的白果,然后和雄性的伴侣一起把绿色的树冠变得金碧辉煌,给收获的季节增添着神圣隆重的气氛。

如今这里也是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和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常设机构的所在地。

故居里的物品都是按照郭沫若生前使用时的状态摆放的,仿佛郭沫若并没有去世,只是出去散散步而已。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

交通路线:乘坐地铁6号线到北海北站下车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在旧巷西侧相接的雨儿胡同中,以雅静对喧闹,以简净对繁华,憩息着一座灰墙朱门的四合院,高墙上透出几竿新竹,墙内的静谧与禅意隐隐泻出,牵绊住来往行人的目光与脚步。即使隔街远眺,朱漆大门上悬挂着的“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几个大字也会鲜明地扑入视野。64年前,时已92岁高龄的齐白石老人搬进了这所宅院。

 

进入正门,迎面置有一座湖石假山,伴着一丛孤植的黄金间碧竹,竹影婆娑映青石,颇见生趣。从左手边的二门迈入,环顾正院,一座布局标准的四合院映入眼中。院子坐北朝南,南、北、西、东各有三间房,均为硬山顶合瓦过龙脊屋面。北房带有东西耳房各三间,南房西接顺山倒座房三间。行至回廊,梁柱间的雀替与倒挂楣子古色古香,各房墀头处还能见到普通四合院中难得一见的精美雕砖。

 

小院当中的齐白石塑像最为引人注目。这尊塑像是雕塑家吴为山的作品,采用铸铜工艺,近两米高的白石老人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将手放于胸前,面部肯定,寥寥数道,逸笔草草,却形神俱在,蕴涵有强烈的中国笔墨精神,是其“写意雕塑”的代表作。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售票)

门票:5元

地址:齐白石旧居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