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京城,又是一年中秋节

 中秋,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天气最为清爽,所谓是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净无片云,地净无纤尘。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中秋庆祝又多与丰收有关。古代祭祀文化、农耕历史,让这个节日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神。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最为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名字之多,足以见证人们对它的厚爱。

来源:希帕图片社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中秋让人心澄净高远,赏月幽发天人之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今人不见古时月,但是古月千载,依旧照着今人。

中秋也是一个团圆和思念的节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北宋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对亲人的思念在中秋只能寄托于诗词之中。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除了吃月饼、喝桂花酒等享用美食之外,京城中秋节的习俗还有哪些呢?

兔儿爷

 

兔儿爷是最能代表京味中秋特色的民俗了。明人纪坤在《戏题》里有云:“京师中秋节, 多以泥抟兔形, 衣冠踞坐如人状, 儿女祀而拜之。”足见,中秋节拜兔儿爷,是自明朝就有的习俗。它渊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

兔儿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兔儿爷,作为老北京人最喜欢的民俗之一,已经风靡了数百年,如今也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于造型多样,祭月完成后,兔儿爷也就成了孩子们的玩具。

“三分坯,七分绘”,说的就是兔儿爷的制作。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的,先要挖泥、取泥、溜泥,把泥弄熟到不粘工作台,再放入两面模里,可以根据不同作品放点棉花、麻之类的辅料。大致成型后要用水修坯,刮去毛刺和多余的泥,还要扎耳朵眼儿。阴干五六天后,把前后两片粘在一起,在身上刷层胶水,才开始上色。兔儿爷的神韵,就全靠这彩绘和开脸点睛。同时,兔儿爷多以神兽为坐骑, 不同的坐骑有不同的吉祥含义。麒麟代表“麒麟送子”、瑞虎能“驱邪”、大象寓意“吉祥如意”、葫芦则是“福禄”的谐音,每一种都颇有说头。

宫灯

每年中秋月亮最圆,因此也象征着家人团圆。在古代,灯笼主要作用是照明,在中秋这个日子里同样是团圆的象征。

 

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采用木质框架,在绢纱上绘以图案,外表富丽堂皇,带有宫廷气派。宫灯造型多样,有八面、六面、四面等,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选用不同的造型。除了照明的实用价值,还具有装饰价值,利用精细的装饰来显示宫廷的雍容华贵。不仅制作精美,传统宫灯的选料也非常讲究,框架一般由贵重木料精制。

现在,传统灯笼变成了电子灯笼,框架采用的材料也被改良为普通木材或铁片,但传统的制作工艺仍被传承了下来。做一盏宫灯,涉及绘画、糊裱、木工、雕刻等多个工种。制作前,要先设计图纸。根据设计的样式,用锼弓子雕出图案,打磨后利用榫卯结构将木板组装起来,再进行喷漆,最后贴上画好的绢布。绢布上大多画着山水、花鸟、人物等工笔画。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刺绣、剪纸等工艺展示图画。

作为老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宫灯在中式风格装修的四合院、茶楼里是锦上添花的装饰。逢年过节,公园里常常会举办欣赏灯彩的活动,让大家一睹各式宫灯、走马灯等花灯的精美。不少人家还会在阳台上挂上一对大红灯笼来增添喜庆气氛,迎接佳节的到来。

猜灯谜

正月十五元宵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都是中国要举办灯会的传统节日。华灯溢彩间,一张小小的灯谜字条,给节日增加了“斗智”的乐趣。中秋欢聚,不妨写上几个有趣的灯谜,体会一下古人过节时的智力游戏。

中国灯彩艺术历史悠久,从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就形成了放灯、赏灯习俗。及至唐代,正月十五的民间灯会火树银花不夜天,民间赏灯习俗渐渐形成。说到灯彩与谜语联系起来,要数南宋时期。当时,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人们或将灯谜直接写在花灯上,或将谜条系在五彩缤纷的花灯上,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既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增加了赏灯的乐趣,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和中秋节灯会不可缺少的一项游戏。《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来源:希帕图片社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猜灯谜现在是民间游戏,在古代则属于文人阶层。最早的灯谜始于文化上的斗智斗巧。古代文人举子们进京参加当时的“高考”,一来二去,就在一起住上一年半载,彼此之间都是读书人,背诵四书五经似乎过于直白。那么,借着猜谜来考一考四书五经上的典故,既能了解对方的学识,也增加了交流的乐趣。

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写道:“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这一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在古代,文人的猜谜是十分“文气”的一件事,出题和猜谜都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民间风格的猜谜多以百姓常见、熟悉的事物为谜材,谜面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能广为流传,但是没有那么规范。

关于中秋的灯谜历来有不少。比如举杯邀明月(打礼貌用语)——赏光,十五的月亮悬庭前(打北京地名)——圆明园。中秋消费(打一成语)——花前月下。

中秋时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望着玉盘般的皓月,此时,几个有趣的灯谜更为节日平添几分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