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这些"歪门邪道"还真好看!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6-05-24 12:07:11
傍晚或者周末,闲来无事去逛逛北京的胡同,逛逛那些著名的街道,已成为北京人的习惯。说到街道,老北京知名的街道可真不少,尤其是那些斜街,不懂其中门道的人还以为是一种“找不着北”的开街方法,其实不然,斜街的命名是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的,也有几分神秘的气息。老北京谚语:出门奔斜街,不走正路,正所谓斜有斜的好处和意味,不妨在走起之前,先体味一番其中的“名堂”。
一丝不苟的方正格局体现着北京的沉稳大气,偶尔出现的几条斜街则为北京平添了活泼与灵气。
老北京城的格局是皇宫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中轴线突出,东西建筑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 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因此北京城的街道走向以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者为多,无数街巷构成的城市格局就像棋盘一样。不过,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偶尔也能见到斜街。
在这些斜街之中,有帝王将相的传奇故事,也有寻常百姓的市井生活。斜街在胡同深处如枝杈蜿蜒,这些往事也如枝杈一般,只几百年就已亭亭如盖了。
在斜街,乐得找不着北
涨姿势:北京的“北”甚为分明。因为街巷规整,正南正北的方向在四四方方的北京城非常适用。北京城大凡以斜街命名的街道,多与“水”有关,是古代京城的河道,或者是河湖两岸的群体建筑。多数斜街附近或当中,还保留有带“桥”字的地名,便是极好的佐证。
北京人有时说:“给他乐得找不着北了。”意思是说高兴得连“方向”都迷失了,不知道哪边儿是“北”。
其实,北京的“北”甚为分明。因为街巷规整,所以正南正北的方向在四四方方的北京城非常适用。有段人们耳熟能详的相声,里头的绕口令,开口便是“打南边来了一个喇嘛,手里提着五斤鳎( tǎ) 蟆,打北边来了一个哑巴,腰里别着一个喇叭”……您瞧,这头一句里就先说到了“南北”两个方向,可谓方向感强到了极点。
不过,走惯了正南正北路的北京人,并不介意走一些曲折拐弯的斜街抄抄近路,甚至还会带句俏皮话:出门奔斜街,不走正路。走斜街确实省时间。抄近道是人们在选择路径时的天性,北京城的近道走的人多了,于是就有了一些斜街。
一座城市是离不开水的。古代的北京地区曾是水乡泽国,到处都是河流、湖泊以及各类蓄水的坑。为了饮用和水运交通的方便,在兴建大都城时几乎全部保留了下来。河道湖泊随水域流势形成弯弯曲曲的面貌,后来出现的街道自然也是斜的。
北京城大凡以斜街命名的街道,多是古代京城的河道,或者是河湖两岸的群体建筑。多数斜街附近或当中,还保留有带“桥”字的地名,便是极好的佐证。例如鼓楼西大街,清代时称为鼓楼西斜街,至今还有甘水桥的地名。
北京城最长的斜街长约3公里,南段原称南沟沿,北段原称北沟沿。明清时,这条斜街是一条泄洪沟,其对保卫宫城的安全,避免水灾,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崇文门外也有条斜街,从前是条土路,路边居住着许多穷苦百姓,他们以席棚为房舍,多以手工业为生。棚户区火灾较多,为了求神保佑,建有一座火神庙,遂称“火神庙街”,俗称“火神庙斜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了柏油路,市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逐年改善,于是将其改为“幸福大街”。而今西直门外也有一条斜道,叫“四道口”。从前是一条由西直门至丰台、至门头沟的斜向铁路线,后来铁路拆了,改为四道口路。因为当初铁路是斜的,所以如今的街道也是一条斜街。
街如其名,烟袋斜街就像烟袋锅儿
涨姿势:北京最古老的斜街,明朝初年称作“打鱼厅斜街”,清代易名为“烟袋斜街”。而这条斜街的形状,本身也很像一个巨大的烟袋,东口为烟袋嘴儿,街中间为烟袋杆儿,西口尽端,猛向南拐,通向银锭桥,有20~30米长,真像个烟袋锅儿。
像个大烟袋锅“东单、西四、鼓楼前”,是明代最为繁华的商业街。而鼓楼前面约百米处有一条向西南走向的斜街,也很热闹,一进口有好几家卖烟袋的,往里走有寺庙、饭馆、杂货铺。
这是北京最古老的斜街,明朝初年称作“打鱼厅斜街”,清代易名为“烟袋斜街”。而这条斜街的形状,本身也很像一个巨大的烟袋,街长约300余米,东口为烟袋嘴儿,街中间为烟袋杆儿,西口尽端,猛向南拐,通向银锭桥,有20~30米长,真像个烟袋锅儿。
据清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烟袋斜街由于对烟袋的需求与日俱烟袋斜街牌楼增,斜街上开起了一家家烟袋铺。当时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着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
在烟袋斜街东口有一家山西人开的烟铺,名叫“双盛泰”。为了招揽生意,店老板在铺外竖了一根五尺(约1.67米)来高的木质大烟袋锅子当幌子。
这杆木雕大烟袋,粗如饭碗,烟袋锅和烟袋嘴均涂铜色,烟袋杆儿刷上黑漆,宛如乌木,烟袋锅上系着红绸穗,迎风摆动,十分惹眼。当时附近几个王府里的官兵嗜好抽旱烟,旗人也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传说胡同东口有两家烟铺,还给慈禧清洗过烟袋。另有传说称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的那杆大烟袋,就是从这街上买的。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旗人没了皇粮,不得不出售家产。 当时有说法称 “南有琉璃厂, 北有烟袋斜街”。一些小贩赶在天亮之前趁黑销赃,也叫 “鬼市”。
杨梅竹斜街,曾以知名媒婆命名
涨姿势:传说因街内住有一位巧舌如簧的杨姓媒婆,成全了诸多好姻缘,故而街以人名。后谐音加字雅化为“杨梅竹斜街”,除了文化名人荟萃一堂,还是各大书局扎堆的天下,颇有文艺味的书香气。
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师全图中,有杨媒斜街,传说彼时此街内住有一位巧舌如簧的杨姓媒婆,成全了诸多好姻缘,故而街以人名。
光绪或中华民国年间,谐音加字雅化为“杨梅竹斜街”。杨梅竹斜街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西端尽头有一小段南北走向的胡同,这一段长不过10米左右的胡同叫“一尺大街”,原本为北京城最短的胡同,后取消并入杨梅竹斜街。
作为自古以来的文化名街,杨梅竹斜街紧邻琉璃厂,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梁诗正和现代文学家沈从文都曾经住在这条街上。杨梅竹斜街25号,曾是清朝乾隆帝御赐给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的宅邸。
杨梅竹斜街61号,过去是酉西会馆,沈从文初到北京时便住在这里。当时房间冬季无火炉,沈从文睡觉时只能把全部能盖的东西都盖在身上。然而,沈从文在这里度过潦倒之时,却写出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惊世之作。
除此以外,杨梅竹斜街还汇聚有湖笔大师戴月轩故居、京剧武生杨小楼故居、评剧演员新凤霞故居等,可谓群星荟萃。除了文化名人荟萃一堂,杨梅竹斜街就是各大书局扎堆的天下。
中华民国时期,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和中华印书局共7家书局汇聚于此,西洋式建筑比比皆是。其中,世界书局旧址位于杨梅竹斜街75号,是一座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建筑风格中西结合,颇有书香气。
铁树街,跟“霸王别姬”还有干系
涨姿势:铁树斜街不种铁树,铁树产于亚洲南部,别名苏铁、凤尾蕉,性喜阳光充足的温暖气候,只能在北京的花房里生长。
元建大都,大都与中都相隔仅几里,两城距离如此之近,人们往来频繁。从中都到大都,最近的路是出中都东北角的施人门(今虎坊桥附近),进元大都的丽正门(今天安门附近),往来的人多了,加上日积月累,人们在中都与大都之间,竟然走出了一条斜街,这就是铁树斜街。
铁树产于亚洲南部,别名苏铁、凤尾蕉,性喜阳光充足的温暖气候,只能在北京的花房里生长。然而在大栅栏西街西口,却有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以铁树命名的铁树斜街,岂非咄咄怪事?
原来这条街在明朝时只称斜街,从未种过什么铁树。到了清朝,有位李姓做铁锅的棚铺,很有名气,于是就有了李铁锅斜街的名号,拐和锅只是一字之差,到清朝末年便谐音为李铁拐斜街了。直至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改称铁树斜街。
铁树斜街名儿虽土气,只有区区的600米,却因为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诞生而名噪一时。1894年,梅兰芳出生于李铁拐斜街62号,即今铁树斜街101号的梅宅,院内东厢房即为梅兰芳先生出生所在,其时光绪二十年阴历九月二十四日。
因而北京城内的这些长短不一、风情各异的斜街,被人们这样一脚一脚地踩出来就有些“意外”的味道了。而行走其间,自然也就由不得人意外地惊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