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古时的军事防御建筑 最典型的兵家必争之地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6-08-23 08:50:54


长城的作用是古代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用的,是属于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文明的见证。长城绵延上万里,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数不胜数。长城既然是军事防御建筑,那么就来看看最有代表性的兵家必争之地。

  一、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这里山峦重叠,溪水常流,植被繁茂,景色宜人。2002年由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是集长城文化、关城文化、自然景观于一身的著名旅游风景名胜区。


 

  居庸关长城连绵起伏像一条蜿蜒的巨龙,曲折跌宕的石阶像巨龙的龙身,巍然屹立的烽火台就像那龙头,巨龙翘首欲飞。

  居庸关长城除建有南北券城、城楼、敌台、水门、衙署、庙宇等功能各异的配套建筑,构成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外,城内还有元代所建过街塔塔基,名为"云台",是现存元代石雕艺术的精美杰作。


 

  明朝时居庸关关城建制达到了最为完备的程度。其关城防御体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镇(即八达岭)、上关城、中关城(居庸关)、南口五道防线组成,而居庸关则是指挥中心,负责关城守御的是隆庆卫。居庸关关城建筑完备,设有衙署、仓储、书馆、神机库、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设施,文化内涵极为深厚。居庸关不仅战略地位险要,而且居于奇山大岭之间,山峦重叠、林木葱郁,溪水长流,景色宜人,素有“关沟72景”的美称。金代“燕山八景”、明代“北京八景”、清代“燕京八景”中皆有“居庸叠翠”。清乾隆皇帝亲笔题写“居庸叠翠”四字,并立碑于此,至今犹在。


 

  云台:

  位于居庸关南关城楼北侧,因当时殿宇宏伟,远望如在云端,明朝时称为"云台石阁"。它是一座白石结构的藏传佛教建筑珍品,是元代遗留下来的一座举世罕见的文物瑰宝,也是元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在1961年,云台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云台石刻:

  云台石刻堪称一绝,券门内两侧右壁及顶部遍刻佛像,佛像造型生动,雕刻技艺高超,六种文字的石刻经文、咒语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据专家考证,石刻造像具有典型的藏传佛教萨迦教派的特征。进入券门两壁刻四大天王像。天王身躯高大,怒目圆睁,并有厉鬼在其左右,是护持佛法,镇守国家四方的尊神。据说明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朱厚燳微服出游,夜间骑马偷偷混出居庸关时,他的坐骑见到四大天王像,吓得不敢前行。无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烟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关。


 

  水门:

  居庸关地形险要两侧高山,中间一水,水道,南北方向贯穿关城。长城与河道交叉之处,建有双孔圆拱水门,水门上有闸楼,内设水闸,借此控制门内外水量。洪水季节打开闸口,泻洪,枯水季节,储备河水供关城使用。水门桥墩为南北尖状,以利于减少洪水对水门的作用力,起到了防止毁坏,延长使用时间的作用。


 

  居庸霁雪:

  “居庸霁雪”是“燕平八景”之中银装素裹的冰雪景观,每当雪后,居庸关长城景区则是一片银白世界,浑然一体,展现出雪覆关山,静谧圣洁的特色景观。身历其境,感觉到“隐藏”着纵深排列的五座城池,横向摆开的万里严阵,顿觉如临战场,似闻刀兵之声,令人产生居安思危的警觉。

  玉关天堑:

  “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八景之一。居庸关重岗峻岭,横亘京师西北。明初因山修筑城池,以扼其冲,势若天堑。现在游客至身于景区南北关城楼下时,可以欣赏到城楼的高大雄伟和与关楼相连的长城的巍峨壮观之景。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居庸关村

  开放时间旺季:8:00—17:00

  开放时间淡季:8:30—16:00

二、古北口长城


 

  古北口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古至今就是内地通向松辽平原和内蒙古的咽喉要地,有"京师锁钥"之称。

  古北口长城是中国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包括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和司马台4个城段。


 

  古北口城北,东有蟠龙山,西有卧虎山,山势险峻,崖壁陡立,两山紧锁潮河,河岸只有一辆车可通过的道路。金代曾于此处修建铁门扼守,所以就叫“铁门关”,也称古北口关。清朝,在古北口河西村增设柳林营,建提督府,开辟御道,修行宫,置重兵驻守关口。

  二十四眼楼也是古北口长城段的尽头。二十四眼楼是一座建筑奇特的敌楼,它的西北部已塌毁,只有东部和西南向的墙还在那里坚固的挺立着。因为原来四面共有二十四个箭窗而得名。此楼地势高耸,东接金山岭,西望卧虎山,由于战略地位重要,因此修得特别高大独特。


 

  敌楼:

  将军楼和二十四眼楼为建筑精华。将军楼地处蟠龙山的制高点,为指挥机关所在地,楼呈正方形,宽10.1米,楼南北共有4个箭窗,东西各有3个箭窗,东、南、西、北各有1门;二十四眼楼造型为正方形,双层。每层每面3个箭窗,共24孔故名。但目前二十四眼楼已被日本炸掉了一半,残缺不全。整个古北口长城并没有被人工修过,非常具有沧桑感,而残破的城墙和弹眼更是让人仿佛处身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夕阳的照射下,令人潸然泪下。


 

  齐长城:

  古北口北齐长城,位于明长城南面,从西八大楼子至东司马台长城全长20公里构成古北口的第二道军事防线。明朝洪武十一年(1368年)朱元璋派开国大将徐达重修明长城时建古北口关城,设置东、南、北三门防守,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增强长城的防御能力。明朝1569年戚继光在古北口修复长城时,保留了北齐长城并在墙外贴长城墙砖,形成了古北口著名的双长城,目前比齐长城上至今仍然保留着著名的大花楼烽火台,并有七个著名的关口,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保护和防护作用。

  地址:北京密云区古北口镇

三、雁门关


 

  雁门关又叫西陉关,称为中华第一关,这里是太行山的一个横断山脉,古代叫句注山,也叫雁门山。雁门关地处险要,是长城第一道外关隘,它依山而建的防御工事,易守难攻,前后左右群山绵延,峦峰叠嶂,关城依山傍险,建筑在雁门山上,切断了塞北高原通向山西和华北平原一条重要通道。


 

  雁门关素以地形险峻的军事要冲而闻名,从春秋战国到唐代,皆以句注塞著称,北宋的时候,也是防御契丹的重要关隘。后来经战火和天灾摧残,到元代取消关隘设防之后,至元末雁门关已颓残殆尽。明灭元后,雁门关的军事地位又随着明王朝同蒙古贵族的对立而重要起来。


 

  明洪武初年,吉安侯陆享,于旧雁门关址向北移出数里,建新关于今址。其后,景泰、嘉靖、万历等年间,多有修复。关城内长1公里,墙高约7米,石座砖身,设城门三重。东门门额石匾刻有“天险”,门上建有雁楼。西门门额石匾刻“地利”,右侧建有关帝庙;西门外有一南北向小北门,门额石匾刻有“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镶嵌砖镌联语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关城左右边墙,烽燧墩台,屹然耸立于山峦之颠。在我国历史上,匈奴、突厥、回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都曾在雁门关长城沿线与中原守军作过战。

  (选自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著《万里长城纵横谈》)


 

  古时与近代在这里引发多少的战役,北宋时期的杨家将就镇守在此,没去到现场感受,真的没法感受它有多么的雄伟壮观。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