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叫卖爱好者:传承人难觅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6-09-05 20:43:16
老北京叫卖”是旧时北京城的小商贩们走街串巷买东西时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通常又被称为“吆喝”,含有音乐、词律等诸多内容,已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中新网记者采访了民间收藏家、“老北京叫卖”爱好者阿龙。他表示,当下老北京叫卖已不多见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传承人难觅,“我希望将来能建立一个相关博物馆,把这些 吆喝 保留下来”。
为学好老北京叫卖嗓子“喊出”血丝
自小生长在老北京胡同里的阿龙,学习老北京叫卖颇具先天优势。他的父亲是做小买卖出身,常常需要吆喝,母亲也曾给阿龙讲解各类吆喝内容。后来,阿龙迷上收藏,在走街串巷收购老物件的时候,也开始磨着胡同里的老爷子们学习叫卖。
在21世纪初,阿龙与已故“吆喝大王”臧鸿先生同台演了一期节目,从那个时候起,他对老北京吆喝这个行当更加喜爱。为了把嗓子“喊开”,阿龙常常起早去北京护城河边上“吊嗓子”,反复练习,直至嗓子“喊出”血丝。
“练吆喝,肺活量是关键;岁数也不能太大,超过六十岁,一般底气就没那么足了。”阿龙一边说,一边把右手虚放在右耳边上,一边就来了一段卖存钱罐的吆喝声“卖小盆儿,卖小罐儿,喂猫的浅儿来,攒钱的罐儿——”,“对于右手这个动作,有人说是为了拢音,也有人说是起到提示作用,别让吆喝声吓着身边的小孩”。
阿龙的叫卖声永远拖着长长地尾音。他说,旧日北京城里,尤其东城西城都是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如果做小买卖的人只是短促的一句招呼便算完事儿,那么,院子深处的少爷小姐们根本听不清来人卖什么,“吆喝的种类不下几百种,也有固定的词儿,卖枣、卖酸梅汤冰激凌的都在其内”。
特点:不同吆喝内容配不同的响器更添韵味
关于“吆喝”,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市声拾趣》中谈过:“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喝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北平小贩的吆喝声,复杂而谐和,无论其是昼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给予听者一种深刻的印象。”
正如长张恨水所说,老北京的吆喝声一般大量运用儿化音、字正腔圆、有韵有辙,极具京味儿特色。在过去,那是穷苦小商贩谋生的必备手段,如今,老北京叫卖已经列入第二批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北京叫卖不光是简单的吆喝, 它集唱、念、表演于一身,自有一套规矩和门道。”阿龙认为,也许因为这缘由,京味儿叫卖声逐渐成了“一绝”,五行八作积累了众多的叫卖调,“不同的吆喝声配上不同的响器,也能增加吆喝的韵味,比如卖酸梅汤什么的,就可以打着 冰盏儿 ”。
由于种种原因,老北京的吆喝声在今天并不常见。阿龙回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宗的京味儿吆喝声已经很难听到,“偶尔有个卖香油敲梆子的声音。北京城真正吆喝得好的人并不多了”。
传承人难觅:盼建博物馆保留老北京吆喝声
老北京叫卖看似容易,学起来则需要下苦功。阿龙说,从开始学习到能够吆喝得上了台面、能够演出,起码得十年功夫,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传承人难觅。
“首先得真心喜欢老北京吆喝、嗓子好中气足;其次得有时间、有闲钱,有功夫定期练习。”阿龙说,过去学徒能够养家糊口,但是现在学习“吆喝”却还不够自己吃饭的钱,这个现实问题就很难解决。
阿龙希望,将来能够有一个机会建立一家博物馆,将各式各样的老北京吆喝声做成视频,人们或者来参观、或者进入博物馆主页一点击,就能听到这些韵味悠长的京腔,“会这些的老人儿们年岁都大了,得趁着他们还在世,把这些老东西留下来”。
“好在我每次去给孩子们上课时,教大家一两个叫卖声儿,孩子们都还比较感兴趣。也有不少人跟我表示想学老北京吆喝。”对于老北京叫卖的传承,阿龙目前还比较乐观。他说,等将来不那么忙了,可能会考虑带带徒弟,“这些全是义务的,我也不会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