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峪城:战国城垣今安在?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6-09-23 09:10:32


天寿山天下无双,前有凤凰山如朱雀,后有黄花镇似玄武,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东西两面山口皆有水,汇流于朝宗河,如同玉带环抱,绵延30余里;背山面水,形制自然,天造地设。

登上蟒山,向西北望去,十三陵有序排列在山前,绿荫之下,掩映着红墙黄瓦,气势宏大。在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中记下了“东山口内北三四里,有蟒山”,这里正是所谓的青龙。而“西山口西四里有虎谷山,又三里有大虎峪山”,清朝的《日下旧闻考》也曾引用过此句,并特意加了按语:“虎谷亦作虎峪。”谷与峪通用,这在山区许多地方有这种现象。这里就是白虎。元代就有人形容过这里的地形,“苍龙左蟠拿,白虎右踞蹲”。

\

如今蟒山开辟成国家森林公园,虎峪也为自然风景区,有山水、森林,包括峰、洞、湖、泉、潭、瀑等大小景点30余处。曾住宿过与景区比邻的山庄,爬过这里的小山,山背后倚着更加雄伟的群山,向下观看,山脚便是一片平原,真有古人描述的“前临平原,旷若天井,湛碧难尽”之感。古人虽然说的不一定是这座山峰,但相距不远,感觉相似。本来“虎谷山”与“大虎峪山”相距几里,只是有大小之别,都可以统称虎峪。这里也是山口,称虎峪口,地理位置重要,紧临着南口、居庸关。光绪《顺天府志》中有描述,“外险内平,不通骑”,正是这里的地势。

虎峪与天寿山的关系,明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说得明确:“虎峪,在西山口内,为天寿山白虎”。恰在此时出现了歧义,把位置说成“驻跸山西曰虎峪”。驻跸山很熟悉,在昌平阳坊。金章宗曾在这里驻跸,并留下题字,称驻跸山。蒋一葵也是在记述此山时提到虎峪。驻跸山西面有山,也带虎字,称为前白虎涧、后白虎涧,相距很近。

可能是蒋一葵搞错了。不过还有另种可能,那就是虎峪附近也有驻跸山。寻找周围带虎字的地名,果有龙虎台,现今称龙虎台村。在几部志书中有记载:龙虎台在元代为纳钵之地,即皇帝往来于大都与上都之间,在此行幸宿顿之所。之后的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亲征漠北,也曾在此驻跸。是否错记成龙虎台?而这里并无山,也与虎峪不成东西,依旧还是南北向,却比阳坊近了许多。或者皇帝在附近别的地方还有驻跸处,不得而知。总之,虎峪为“天寿山白虎”确定无疑。

非常奇怪,天寿山西南一侧山势为何没有龙形,却多与虎相关?当地人说,虎峪早先是“虎狱”,即关押老虎的监狱。言外之意,这里曾有老虎。不曾考证,而这一带有着关于虎的各种传说:很久以前,村里有位老奶奶,上山去打柴,碰见一只脚被扎伤的老虎,向她“作揖”求救。老奶奶给这只老虎治好了伤,还把吃的分给它。老虎非常感激,之后经常把逮来的猎物送给老奶奶,并让井底的龙大哥照顾老奶奶舀水,身体不便的老奶奶有了水吃。所以村子叫“龙虎台”。

传说只能听,不过有时也能传递出某种信息,有可能当年这里自然条件良好,曾出现过老虎。旧县狄梁公祠内的碑文中,就有老虎伤人的记载。明人崔学履写过虎峪,之中有:“岩石齿齿如虎踞,林麓莽莽稀人家。岚光袭衣浑赭色,树影拂地铺金花。”诗句写出了有山有林,正是老虎喜爱的地形,产生老虎传说便有了条件。有人说龙虎台这只老虎是从虎峪来的。从地形看,虎峪在北面,临着山,老虎藏身于此,也有这种可能。去过那里,还有村落,现在称虎峪村,属于南口镇。进村向北,一路上坡,远处即看到了山。村子很古老,据当地人说,辽代便形成村落。光绪《昌平州志》上记:“虎峪村距城二十里。东至山相连,南至龙虎台八里。”说的正是这个位置。探寻村子,并不是为证实老虎,而是为村内的古城而来。

千人的村子,房子已经连成了片,有的还很有规模,类似独栋别墅。要想找到古城并不那么简单,需要些时间,还不一定准确,还是找个老人一问。迎面有座二层小楼,盖得很讲究,墙边细长一溜地方,并不浪费,种些蔬菜。隔着铁护栏,见一位老人蹲在那里拾掇,一定是这里的老住户,前去打了招呼。老人叫刘启林,74岁,本村人。再问古城在哪里?老人蹲得时间久了,站起身时,腰还没挺直便指点着行走路线。说了几个位置,对村子地理陌生,不能听明白,从语气中能感到不容易找,便问,可以一起去吗?老人欣然引领,一路介绍着村里的情况,有阚、秦、张、李、王等几个大姓,以种植玉米为主,兼有养殖等等。

拐几道弯儿,来到另条街上。看到一堆黄土,旁边堆放着各种杂物,上面长着荆条、荒草,还有棵酸枣树。老人说,这就是。城墙近20米长,约2米高。上前仔细观看,墙为夯土所筑,里面夹杂着石块,这是为了夯得结实。旁边有块昌平区文委立的碑,上面写着:“虎峪城建于战国中期,为屯兵守卫而建。坐北朝南,北倚大虎山。”

再问老人得知,村里有两口古井,一在村里,一在村外,都在村口附近,现已无水。跟着老人原路返回。靠近村口,老人说,这里还有龙王庙。街上房屋成排,果然看到,若不提示,只看山墙,与其他房屋紧邻相接,不经意间便会晃过。龙王庙现在为个人看管维护,少有的形式,不收门票,可以随意参观参拜。龙王庙仅一大殿,三楹,门上有匾,写着“龙王庙”字样。梁柱门窗基本保持原样。殿内并不冷落,供奉一应俱全。这也是村内过去的古物。

世事沧桑,山却永恒。虎峪得名,因这里有种奇怪的自然现象。《长安客话》记有:“其旁上冈一丘,不甚大,名小金山。日亭午,人过冈下,有光射映衣面,若金色然者。”文中所指小金山,在虎峪村北,虎峪自然风景区内。若中午时分,阳光晴好,能映出金色光辉。古人无名氏有《虎谷》诗:“虎谷名金山,客行初未识。日午山下过,人衣金黄色。”人面衣物皆被映得金黄,何况山乎!这是在中午,倘若暖阳斜照,小金山的色彩会更加金黄迷人,因而被称为燕平八景之一的虎峪辉金。

入选八景,不仅山美,还有人文因素。天寿山因虎峪而完美。崔学履有一首诗:“一朵红云捧帝乡,六龙飞处启千祥。极知圣代多灵异,虎峪辉金日正阳。”诗中抒写了虎峪对大明王朝的作用,虽是借景生情,但能以社稷江山的角度去看待虎峪,也提升了自然优美的价值,增加了历史文化的积淀。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