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故居,京味儿文学青年的精神家园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6-10-24 12:31:36
北京是“京味儿文学”的发生地,现在的人们说起京味儿文学更熟悉的可能是王小波、王朔、刘心武、史铁生等当代作家 。但在更传统一代人看来,老舍先生才是京味儿文学的代表,他留下的《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 》、《龙须沟 》等作品至今影响深广,其作品也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 、话剧。
家对于老舍先生来说,一直是种奢侈品。他颠沛流离了大半辈子,都不曾有过自己的家。小时候,他住在父母那里。父亲早亡,使得本不富裕的家境雪上加霜。那个家没能给老舍一个美好童年,倒是给了他嫉恶如仇、冷眼旁观的性格。
老舍在14岁时,背着家里报考了北京师范学校。他喜欢这所学校,仅是因为可以免费住宿。他一步跨出了那个穷家门,再也没有回去。
后来他去过济南,住过重庆,也曾在纽约蜗居。在美国的四年里他对家的渴望达到了顶峰,如他在信中说的那样:“有家难回,像个丧家犬”。1949年底,老舍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北京,并准备长期在这里生活。
那个时候,不流行自己自己买房。老舍被安排在了北京饭店的一个房间,条件优越但没有家的感觉。后来老舍先生向领导反映,由周总理亲自同意,用一百匹布买下了丰盛胡同的院子。老舍先生也是新中国自己掏钱买房的第一位作家。
老舍看重丰盛胡同这所院子,是因为它闹中取静。一方面它不在交通要道上,车流行人都不会很多。另一方面它又是市中心,挨着王府井商圈,吃喝购物十分方便。加上旁边就有二中、贝满中学、育英中学,也算是难得的“学区房”了。小院有北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规矩整齐。迈过二门又有一座木影壁,漆成绿色。有十字甬道通向东、北、西房。甬道外是土地,可是栽种花草。
北京人向来爱栽花弄草,老舍先生也不例外。只是常年租房,不能施展“抱负”。他买下院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托人从西山移植了两颗柿子树,甬道两边一边一棵。柿子品种很特殊,是河南产的火柿子,果实橘红可爱。因为这两颗柿子树,宅子得名“丹柿小院”,连夫人的画室都叫“双柿斋”。
小院的另一特点就是干净。老舍的妈妈是个满族人。虽然贫苦,但是爱干净。在老舍的记忆中,家中柜门上残缺不全的铜活,永远擦得锃亮。人穷志不穷,仍然得活出精气神来,这个传统被老舍继承了下来。丹柿小院中的花草打理的十分规整,至于屋里所有家具,连同上面的小碗小罐,永远一尘不染。在这里小院生活的十六年间,老舍共创作了24部戏剧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话剧《龙须沟》使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称号。至于话剧《茶馆》,更是成了永恒的经典。
1966年文革爆发,8月24日早晨,老舍带着满身伤身,离开了自己精心营造的小家,自沉于太平湖。在老舍去世的16年后,他的房子被评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故居已经对外开放,让喜爱他的人去感受一个真实的老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