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再造水城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6-12-07 18:12:41
水之蓝,树之绿,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是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要目标,也契合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方向。看看现在和未来的北京,这张徐徐展开的宜居画卷上,将添上越来越多充满自然活力的颜色,围绕着它们,城市居民将回归生活的本真,享受自然的馈赠,整座城市也将通过它们,获得源流永续的生命给养。
如果说交通线是串联城市发展的神经网络,城市中的水,则绘成城市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它们如同血液,沁入城市的每个角落,生发绿意,灌溉土地。当整个城市都陷入钢筋混凝土的洪流,水的存在,能不断提醒人们回归生活的本真,享受自然的馈赠。
因此,与其说人们在构建城市中的水系统,不如说是水,正催发这座城市的绿色重构。
21处公园、2.2万亩绿地……单是数字,很难在人们的脑中构建鲜活的影像。
若是换个角度,让我们在想象中俯瞰京城的东部,宽阔的运河自西北向东南,如同一条项链;21处公园,或依水而建,或隐匿街巷,宛若点缀在项链上的宝石;2.2万亩绿地,或点或线,如同在城市画布上绘上的新绿——这样的景色,又怎会不醉人呢?
感变化
身边公园体现城市发展
初冬的京城寒气逼人,就连日日晨练的陈晨,都时不时缩一缩脖子。他的身旁,北运河面上泛着薄薄的雾气,“我准备跑到那里去”,陈晨指着河对岸的红色建筑说道。
在陈晨眼中,大运河森林公园的建成来之不易,家住通州的他,此前从没想过,家旁边可以建起如此体量的公园。
占地面积10700亩,公园沿水系长达8公里,大运河森林公园之“大”不言而喻,伴水而生的布局,让其有着独特的韵味。更让陈晨认可的,还是这里的规划,从一开始就与“人”紧密结合。
“公园门口除了停车场,还有公共自行车停放点,这些都是为了方便附近居民。”71岁的焦先生,是大运河森林公园的“粉丝”,几乎每天早晨,他都会骑着自己的三轮车来到这里,与几个老弟兄打几局牌,聊一会儿天,再走上一小圈。
公园很大,年逾古稀的他就挑选离家最近的入口,进入园区不足百米,是凉亭与回廊,就算下雨,也不会影响老弟兄们的兴致。
“原来也没上公园的习惯,这还是公园建好后才开始的。”大运河森林公园完工于2010年,家住附近村中的焦先生,第一时间就到公园参观,曲折的林间路让人流连忘返,也让上了年岁的焦先生遭遇一次小尴尬:“没想到这么大,差点走不出来了。”
“一开始建公园的时候我还不信,说哪能建那么大呢。现在河边跑步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了,刚完工那会儿还没有呢。”也是从公园完工时起,焦先生越来越多地在媒体中听到“通州”二字,无论是“新城”还是“副中心”,他忽然发现,城市的建设脚步离他越来越近:“原来一说通州,好像都不是北京一样。现在怎么说,副中心了。”
“感觉每一年都有变化,就跟这公园一样。地方还是这个地方,景色年年不同。”大运河森林公园中设有观鸟点,虽算不上“观鸟发烧友”,每年焦先生还是会去上几次,“鸟一年比一年多”是最直观的感受,而在其背后,则是城市建设思路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逐渐转变:“年轻的时候,我们心里的发展就是盖厂房,现在真是不一样了,建公园才是发展。”
留记忆
居民盼望公园有“陈列室”
大运河森林公园也并非焦先生等附近居民,唯一可享受到的绿色空间。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未来两年内,通州区还将新增21处公园,改造提升3处,新增约2.2万亩公园绿地。
大运河森林公园向东,七级村周边的村落已渐渐进入拆迁阶段。一条小河自西向东,横穿村落而过。河水的东端是个公园,大门口挂着的名字颇有诗意——水梦园。
只可惜诗意犹存,美景难见,据附近居民介绍,该公园于2004年建成开放,但运营七八年后被某企业接手,随后关闭,距今已有三四年之久。
“听老人说,这儿原来还叫七里龙潭,传说是龙王爷住过的地方。”也许是水路被截断,水梦园外的河水,如今显得有些污浊,绿色的水藻铺满水面。看着这样的情景,七级村居民孙建国不免有些失望。
不过,最近的一条消息,让他颇为期待——通州区拟建21处公园之一,潞城健康森林公园的规划位置离七级村不远,很有可能涵盖七里龙潭;“大运河公园虽然不远,也要四里地,谁不希望公园建在家门口。”
若是在五年前,孙建国不会相信公园建设会规划到自己家门前,毕竟只是“村子”,似乎与公园并不搭边,就连曾经开放的水梦园,也以开办农家院项目招揽来客,“不像真正的公园”。
“现在不一样了,今后我们这儿就是新城了。”眼瞅着周边村落逐渐拆迁、改造,孙建国觉得曾经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渐渐变为了现实,“家门口有个大公园”,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在网上看了消息,不止我们这一处要建。”
虽然公园仍处在设计招标阶段,孙建国已开始构想心目中的公园——不需要大运河森林公园的体量,可以多一些当地居民的特色,例如地方志。
这样的想法,也得到其他居民的认可。“建设城市副中心么,今后我们周围这些村子可能都要拆掉。如果公园里能有一个空间,放一些关于村子的纪念品,或者就是七里龙潭这样的传说故事,有个陈列室之类的。”居民张先生亦盼望,新建的公园名称中,能留有自己家乡的痕迹,“让游客来公园看后,知道原来这里叫什么、干什么的。老居民也能回忆回忆,我觉得挺好。”
比环境
谁不想着公园建在家门口
并非所有公园绿地都依水而建,隐匿于街巷之中的“城市公园”,同样承担着绿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地铁八通线临河里站下车,梨园主题公园距离车站不足百米。公园的东北门外,两头巨大的狮子雕塑格外显眼。走进公园,最先看到的是韩美林美术馆。再向里走,云光湖位于公园的正中央。环绕碧波荡漾的湖水,是游客步道与休憩广场,正午时分,广场上传来阵阵歌声。
“我们就把这儿当作小区的花园,几步路就到了。”云光湖东边的休闲广场,是刘女士最爱的去处,平时没事的时候,她喜欢在这里与几位同好唱上几句,再练上几段舞。
梨园主题公园不大,但公园内随处可见的雕塑,外加免费参观的美术馆,让公园有了独特的文化色彩。刘女士不仅自己常来这里休闲,周末还愿意将小孙子带来玩耍:“主题公园么,我觉得主题就是文化。”
某种意义上说,梨园主题公园仍只是“雏形”。公园西侧与南侧,可以看到大片荒地等待开发建设,按照网络中流传的规划资料,这里将在未来几年中,统筹建设为城市森林公园。
“我感觉明年初就要开建了,也不枉我们这个小区的名字。”武女士居住在瑞都公园世家,小区距离公园仅有300米。每天晚饭后,武女士都要来公园走上一两圈。当初购房时,周边有公园绿地,成为吸引她的重要因素:“很多人不关注这点,但我个人觉得,除了交通和商业配套,有没有公园是居住环境很重要的一点。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是家边上有公园,才有了每天散步锻炼的习惯。”
据媒体报道,新建的21处公园,分布在通州潞城、永顺、梨园、西集、宋庄、于家务、漷县等镇,除公园建设项目外,城市副中心还将建设重点通道绿化、景观生态林带、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
以现有资料估计,武女士小区附近将有两处公园新建或扩建,这让她觉得当初的选择非常英明:“原来一说房子,很多人就是比装修,现在大家比学区,我觉得今后就会比环境。就拿公园说,以前谁提公园要建塑胶道?现在好多公园都改造了,因为大家关心健康、关心环境了。交通、配套总能改善,但绿地是稀缺资源,可不是想有就能有。”
本报记者 吴楠 摄影 刘航
北方水城全面还清
东六环外,北运河甘棠大桥正在修建新的水坝。北运河水蜿蜒而至,聚集在橡胶坝外。新的水坝建成后,将取代原有的充气式橡胶水坝。
通州,自古以水闻名,曾是漕运重地。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通惠河、北运河在此交汇。
宽阔的河面在阳光下微波粼粼,野鸭成群悠哉地在河中觅食。
通州区地处“九河下梢”,区内19条河流汇聚,河道总长245.14公里。明清两代这里已发展成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水陆都会。
黑臭、脏乱成为许多通州居民原有印象中的通州水系,泛着臭味的河水,曾经成为许多居民避之不及的地方。
而如今,通州区以北运河、潮白河、凉水河为主脉,正在构建“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贯通河湖沟渠水系网络。
新景观
常被排污的小中河,变清了
通州运河文化广场上,寒风并未挡住出行的脚步,人们漫步在河道边,感受冬日的暖阳。
小中河发源于怀柔区郑重山桥梓村附近,由北向南流经怀柔、顺义和通州北部,于北关闸上游汇入温榆河,是温榆河的主要支流之一,也是潮白河与温榆河之间的主要排水河道,同时兼有灌溉等作用。
通州北关拦河闸桥向北,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在此处汇入京杭运河。“现在水面干净了,没有漂浮物。”张晓伟常到这里遛弯,而几年前,这里是他最不想去的地方。
“河流的水质情况一直不太好,水质污浊不堪,恶臭难闻。”一名居住在附近的居民笑言,小中河一度被当地人称为臭水沟。“排污口最厉害的时候,是黑水白水轮番变。”
上游两岸生产生活用水排入河流与泥沙冲击,致使河道变窄,河水变得恶臭不堪。2014年,小中河清淤整治工程正式开工,这也是自1999年治理以来,经过十多年运行的再次治理。
北京市中小河道治理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表示,通州的中小河道治理囊括了在此交汇的“五河”。分阶段对北运河和通惠河,以及对运潮减河、小中河、萧太后河、玉带河道进行治理,最后对温榆河和小中河的支流中坝河进行治理。温榆河、小中河和东郊森林公园水系将实现连通,打造成一个流动的水环境,形成优美的水景观。
跑步、骑行、赏美景,感觉很不错
最近,住在京贸国际城的刘先生将晨跑的地点从小区挪到了运潮减河。
位于通州的运潮减河,因用以分减温榆河洪水,减轻北运河排洪压力而得名。
“以前没有这样专门为了锻炼用的健康绿道,沿着河边边跑边欣赏美景,这个感觉很不错。”刘先生身后,红色塑胶的健康绿道沿着河道蜿蜒而行。“健康绿道旁边和河道两岸还都进行了绿化,到了春夏季节,绿植伴着路边的小花,一定会非常漂亮。”
道旁的路牌显示,运潮减河健康绿道仅22.94公里。规划中,北运河、潮白河、萧太后河、凉水河等重点河流水系两侧将建设200米宽的绿化带,提升生态质量和景观效果。遵循林水相依、水绿融合的理念,河道旁将建设共540公里的健康绿道。
在刘先生眼中,道路变绿了的同时,河流周边也要形成林水联动的美景。
运潮减河中,三五成群的野鸭在河水中悠哉地觅食。
在通州居住了十多年的刘先生见证了通州水系的变化,2014年运潮减河开始清淤整治工程,起点为五河交汇处,终点为潮白河,全长14.36公里。建设内容包括主河槽清淤疏挖、岸坡生态护砌、新建改建闸及地下管线改移等。“最近两三年,河道的水质变得好多了,有野生动物出现,其中还有很挑水质的野鸭种类出现在河水中。”
通过惠河汽配市场附近的一道水闸,通惠河水就进入了通州城区。河水到达温榆河时,河道犹如一个“十字路口”,通惠河在此处与温榆河交汇。一部分继续向东流,另一部分则作为恢复的运河河道向南流,两岸修建了运河公园。
大运河森林公园,绿化景观优美。“运河绿道”是沿着千年京杭大运河修建,也是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绿道骑游路线。
“20多年前,通州凡是有河的地方,都能钓到鱼。后来……”72岁的老董摇摇头,钓鱼在他看来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渔具早已不见踪影。
2010年的秋天,大运河森林公园建成,水系碧波荡漾,植被覆盖其中。老董发现,随着环境变好,来这里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了。
王航常常在休息日,从大运河森林公园里的漕运码头出发,沿“巡河道”而行,“骑游在大运河畔林荫绿道,竟有种在江南水乡的感觉。”他一路发现沿途“藏”有很多娱乐项目,途经草莓、樱桃、桃、葡萄采摘园,垂钓园、农家乐……“全程道路平坦,沿河景色宜人。”
南北向的温榆河、小中河、潮白河等,与东西走向的运潮减河等河流汇集,形成水网。老董希望通州的水系都可以达到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水质以及环境。“到那时候,就又回到了以前,哪哪儿都能钓鱼,哪哪儿都是清澈的水,没有恶臭的味儿。”
新期待
居民希望水质改善
用水稳定
2015年开始,通州区共安排了69项水系治理工程。
通州区水务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在治理过程中不以单一河道为单位进行治理,而是组成水系进行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将河湖水系连通、循环利用、治污相结合。
2016年初,通州区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实施水系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健全完善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有效提升水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这样的改变,也在居民中得到了认可。
“虽然说没有清澈见底,但是水质的改善,周围环境的变化,这些是我们都看在眼里的。”通州区居民刘先生表示,有了对水环境的高度重视,水清岸绿的一天就不会遥不可期。
通州区园林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从南至北,通州地区将依次建设东南郊湿地公园、北运河湿地公园、潮白河森林公园等9处湿地公园。其中,北运河湿地公园(延芳淀湿地)现有3.55万亩,拟新增0.78万亩,远期将连同东郊森林公园、五河交汇湿地公园、运河公园和大运河森林公园,整体升级成为北运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大规模恢复和建设湿地,增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生态服务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十三五”期间,通州将形成北运河、潮白河、运潮减河、凉水河4条水生态自然修复带。“十三五”末全区河道全面还清,水质基本达到四类,重点水域达到三类标准,再建“北方水城”。
“看到现在的状况,未来还是很让人期待,几条河流让缺水的通州一下子活跃起来。”刘先生说,目前自家居住的复式楼房中,七层的阁楼上水成为难题,只有通过水泵加压,“我很期待水系变好了,通州就像在水墨画里一样。也期待南水北调能够补给通州用水,在看到水系变清的同时,也能稳定地使用水。”
历史上的通州,因水而兴,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和水路进京的枢纽。
现如今,通州也在大做“水文章”。
本报记者 赵喜斌 摄影 白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