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景·一食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6-12-14 09:06:30
看脸的时代,长得丑简直就是一种灾难。
如果你生活在戏里,能丑出风格,丑出新意,没准儿也能成“网红”。
在清末北京,就有这么一位“丑”出名的角儿,被称为“天下第一丑”。
这一期,您想不想跟芝麻君一起,看看这角儿有多丑?
一人·刘赶三
前几天,在京剧圈“好莱坞”——大栅栏的时候,有一张《同光十三绝》的图,他们是清同治、光绪年间进京,后来声名大噪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
这其中谁最丑?是不是左起第四位,长得比较惊天地泣鬼神一些?
没错,他就是“天下第一丑”刘赶三。在这幅画中,刘赶三扮演的是《探亲家》中的乡下妈妈。
别看人长得丑,在京剧圈“丑角”的插科打诨、逗人玩笑中,刘赶三本色出演,就让人拍案叫绝 。
他原本是天津人,从小读书不得志,是个沉迷京剧的票友。道光年间,“北漂”成为走票的票友。
凭着自身嗓音清亮响堂、念白清脆爽利,再加上长得骨骼清奇,他简直是天生的丑角,在舞台上如鱼得水。
刘赶三的演出档排得相当满,有时候一天连赶三场戏。同行叫他“刘赶三”,或者“赶三儿”。其实,他本名叫刘宝山。
刘赶三之所以能名噪京城,不止是戏演得传神,而且能针砭时弊,放现在就是专业的段子手。
说,慈禧太后看戏总坐在客堂中间,苦逼的光绪皇帝只能在一旁站着看。有一次,刘赶三演《十八扯》中的孔怀,他就借题发挥,加进一段念白:“别看我是假皇帝,还能有个座位,那真皇帝天天侍立,何曾得坐呢?”
慈禧太后的脸被打得啪啪的,为了避免舆论压力,从此就允许光绪皇帝坐着看戏。
戏曲专家任二北先生,评价刘赶三:
一身是胆,铁骨钢肠,从不知权势为何物。方其于技艺中大张挞伐时,短兵一挥,广座皆无!其技敏绝,其勇空前,为优谏拓出‘大无畏胆’与‘大无人境’。
刘赶三有胆,敢于指桑骂槐,也敢于“任性”。
为了演好京剧《探亲家》,刘赶三养了一头全身漆黑的驴,取名“墨玉”。他和墨玉配合默契,场场赢得满堂喝彩,惹得慈禧也想看这出好戏。
那时候紫禁城可不是平民百姓去的地方,为了让慈禧看戏,刘赶三作为戏子被破例特许骑着毛驴进宫。
后来,刘赶三病逝,毛驴“墨玉”悲痛不已,没几天就绝食而死了。
一景·韩家胡同
刘赶三的故居“保身堂”,位于北京韩家胡同西头路北。
过去,北京梨园界有句老话:“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这东起陕西巷、西至五道街的韩家潭,就是今天的韩家胡同。
传说,明朝时期这里地势低洼,积水不断,就有一个特别文雅的名字叫“寒葭潭”。清朝的第十四位状元韩元少住在这里,就改名叫“韩家潭”,1965年又改为韩家胡同。
韩家潭,可以说是京剧的发源地。光绪皇帝八十大寿那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以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为主的“三庆班”就住在韩家潭。后来,有很多剧团和京剧名家也寓居于此。
除了梨园,韩家潭在内的“八大胡同”还有很多妓院,也就是当时的“红灯区”。
清朝初年,京师禁娼倍儿严。哪个官员嫖娼被抓喽,要挨一百下板子,关上三个月小黑屋,还会免去官职。
严刑酷法禁嫖娼,但清政府并没有禁男妓。随着妓院的门庭冷落,清秀的男旦成为了上层社会猎艳的目标,称找“相公”。相公堂子,就是著名的同性恋场所。
齐如山在回忆录中说:
“私寓又名相公堂子。在光绪年间,这种私寓前后总有一百多处。光绪二十六年以前四五年中,就有五十家之多。可以说都是私寓。”
韩家胡同以相公堂子出名,许多大门里面挂有一盏角灯,灯内绛蜡高燃,构成一幅极为“艳丽”的景象。
这里虽是一片声色犬马,对于自生免疫的人来说,一切都是浮云。
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李渔就住在韩家胡同,并在这里写了《闲情偶寄》、《无声戏》等著作。
能抵挡住风花雪月的诱惑,对李渔来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吃荤 ”。
一食·炸灌肠
北京人有一种境界,能把素食吃出荤腥味儿来。
炸灌肠是北京独有的小吃,外地人光听这荤腥味儿十足的名儿,可能都以为是荤的。
其实,如今市面上常见的灌肠,跟“肠子”没太大关系。
灌肠主要是用淀粉在蒸笼上蒸成一坨,等晾凉了以后,用刀“旋”成不规则的片儿。然后扔到大铁锅里一炸,炸得外焦里嫩,再浇上蒜汁儿吃。
怎么样,感觉被“糊弄”了吧?
从根上说,老北京的灌肠有两种,一种是用猪肠子做的“大灌肠”;另一种是用淀粉做的小灌肠,也叫粉灌肠。
《故都食物百咏》中,就有“大灌肠”的记载:
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
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
梁实秋作为民国的高级吃货,北平好吃的东西在什么地方,他都门儿清。
他写过一篇《北平的零食小贩》,指出后门桥头路东“福兴居”的大灌肠,是货真价实的猪肠做的,许多食客都奔这家店去。
1926年,福兴居对面开了一家“合义斋”,出售改良版的“大灌肠”,用红曲水调制面糊,还在猪肠里加入丁香、豆蔻等香料,广受欢迎,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饭馆。
抗日战争时期,福兴居不得不关门,此后再也没营业。如今,只剩下“合义斋”一家,还卖“大灌肠”,其他的馆子卖得都是“粉灌肠”。
旧时,北京人逛庙会、赶集时,就买一份“炸灌肠”解解馋。街头也常有一些挑着担子卖灌肠的,有诗曰:“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
可见,这种物美价廉的“粉灌肠”,是老少皆宜的小吃。
老北京吃灌肠有个讲究,即不用筷子或叉子,而是用牙签扎着吃。如果灌肠炸老了,牙签就扎不进去;如果炸嫩了,或者散了,牙签就扎不起来。
所以,这牙签不光吃起来方便,还能当验货的工具使。
一词·递牙签子
吃灌肠用牙签是讲究,说话“递牙签子”就是挑逗了。
在北京话里,递牙签子是以话逗话,说好听了是搭讪,说不好听了就是挑事儿。
刘一达在《胡同根儿》里有这么一段:
喝醉了的腾二爷像爱逞能的小孩儿似的人来疯,见有人跟他递牙签子,他来了精神,乍么实(突然)地喊了一嗓子:“我没醉,我脑袋清楚着呢,你们说是不是?”
俗话说,没话儿搭拉话儿,管丈母娘叫大嫂子。
谁家女婿要敢这样“递牙签子”,估计有房有车有票子也取不回老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