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习俗:玩婚棚 街巷里“老胡同”的情分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6-12-26 17:16:21


有人说:跑大棚的,好像已经绝迹啦!那会儿谁家小子结婚,先得琢磨占哪块地儿?院门里:能够摆几张桌?院门外胡同把角儿:是不是更合适?筹划好,肯定是先给大伙儿念叨念叨,一个劲儿地说“给各位邻居添麻烦啦”。有个眉目了,再跟街坊四邻吭个气儿。

  若订好了哪日子大喜,先挨家挨户垫个话儿。借桌儿凳子、支援点儿碟子碗筷儿、再求个人气儿凑几桌,都得烦请大伙儿一起支应。

  立杉篙、赁帆布、搭婚棚,找大厨先合计:多少桌、啥禁忌。拉出菜单子、清点餐厨具、搭建土灶器。一系列有条不紊:婚家定会有个“大张罗”,厨家有个出头的“大拿”。婚棚热闹的头天与当天,就靠二位里里外外勤通气、满张罗。哪都得顺畅,“断片儿”了,演砸了绝对不行!

  结婚大事离不开搭婚棚

  现在若跟“挺潮”的年轻人说,搭婚棚、办大事,绝对弄人家一头雾水。一是没闲工夫穷折腾,也着不起那闲急。二是谁把一块儿聚餐当回事儿了,办婚礼得有排场、讲气派。

  最后,还得勺您一句:都什么时候啦——二十一世纪没那景儿嘞!也是,玩婚棚那会儿,离现在至少三十年了。

  早先,数数胡同中最热闹的事儿:放鞭炮过年,娶媳妇进门。过年的好事先不说啦——太多。再者说了,谁家娶媳妇都得有放鞭炮节目,鞭炮响、新人到。

  孩子们喜欢“婚棚”。玻璃纸的三色水果糖管够,白纸红字的大白兔有得吃,花生瓜子偷着摸着往兜里揣。听一千响串鞭连几大鞭子,这叫一个痛快。婚桌上的几大盆子、几大碗儿的大鱼大肉足撮。保不齐哪位大爷喝喜酒喝美了,用酒蘸筷子头儿,不知把谁家小男孩儿弄晕乎了穿行于欢喜婚棚之间。

  同院发小儿顺子的三叔要结婚,我赶上了回。好几礼拜前,全院总动员。为啥?也就为这婚棚大事开始张罗与忙活。

  院里的“三个诸葛亮”凑一块堆儿。确定了婚棚地址搭在院门前左边空场,琢磨半天,也就这地儿不太碍事儿。请来搭棚的头儿一块合计:杉篙、席箔、铁丝、苫布若干,厨房与婚棚有些隔离,迎亲的门冲哪合适?有限空间内能摆多少桌?

  搭婚棚好不热闹。

  年前儿选定了宜兴土木的日子,搭棚的伙计一气儿来了四五位。确定好横平竖直的方位,平地竖起杉篙(绝不带挖坑的)。梁且正、柱且直;正门端正、出门便利。正值大年儿初二的当口儿,预留出了搁放大火炉子与“走”烟筒的地儿。

  搭婚棚。不是专业人面前是难事儿,放搭棚伙计眼里就小事儿一桩。框架有了,几块大苫布展开,沿着梁与柱用铁丝“缝”牢。为着保些暖气儿,在苫布之上足足铺盖上三层稻草垫子与一层席箔。

  利利索索地三下五除二,这叫齐活儿!硕大的婚棚矗立在胡同偏院门的地儿,不碍的来回能走自行车。凡经过婚棚的街坊四邻,看到此景,这赞叹:“够气派,有型儿!”有的大妈左右来回细瞅瞅,来上一句:“咱家二小子结婚,也就这么来!”

  婚宴的最起始,绝对在“灶”

  不瞒您说,成年之后,绝对出于喜好,我还真当了几回“跑”大棚师傅旁边儿的“小炊巴儿”。

  这么说吧:办婚筵、支大棚,足够得上是老北京老胡同里的一大景儿。孩子如似过节一般。听爆竹、含喜糖、吃大肉、看新娘,许是比节日里逛庙会还实惠热闹。

  谁进得婚棚都会觉得:看人们闲唠嗑抽的烟气缭绕,听酒辞举杯盏碰的山响,闹婚棚逗哈哈不分老少。这可是前屋后院乃至整条胡同的喜庆事儿,头半个月,婚家主人都得亲的疏的打过招呼。碰着这天,除了都得要换上新衣,以示礼节与重视,还得想着“控”净了肚皮,吃大宴别亏喽!

  婚宴的最起始,绝对在“灶”。

  那回,梁师傅带我还有一哥们儿为他打“下手”。婚址:永定门外,南河沿边儿。婚主儿:我们一常打交道的“葛”姓大哥。

  婚棚厨房的启动从灶头开始。头天晌午,别称为厨头的“大拿”梁师傅就位。略微看看风口走向,确立好灶头位置。百十块碎砖头黏合着和好的黄泥,很快就成了两个大小不一的灶头。再用耐火泥,一一将灶内膛糊严抹平。

  婚灶的成功与否关键看通风处。常笼火的主儿都知道,煤块的充分燃烧靠空气的通畅,进出口大小适度。菜肴美味全指着火候掌握:一个高灶,急火快翻快炒;一个矮灶慢火,熬煮咕嘟炖。梁“大拿”——绝活就先绝在这垒灶活计里。

  糙活的垒灶完成,还得经“大拿”亲手试火。续柴,加煤,烧水,一切归于完美,于是厨房内的粗加工就该开始了。

  葛哥为梁大拿备好“熬夜”的二锅头酒,一罐子的茉莉花茶。一盘花生米炒好,一大缸子浓浓的酽茶沏得——这是我必须做的。

  婚宴厨房,头一宿儿溜溜地没时闲。

  上半宿。肉品加工:成片丝块段馅。鸡鸭加工:切剁烧炖蒸煮。菜品拾捣:摘净洗净沥干。所用锅碗瓢勺,凉水洗过、开水烫过。我就瞅着,梁师傅忙得一口小酒没沾。

  后半宿。梁师傅觉得厨活儿差不多了,招呼一起休息喝点儿小酒就花生米,外带一盘炝拌萝卜皮。差不多时辰了,“大拿”吩咐:睡觉!余下的活,他“盯”。我没睡,躲一边儿瞅着师傅。

  师傅一边哼曲儿蒸炸半成品,顺手仰脖儿一口酒。这边儿盯着小灶咕嘟的一锅高汤,一口一口酽茶不停。盯着灶里、看着案子、核对菜谱、数着盘子,反复检查又一再复查细节上有无疏漏。

  一瓶酒没了,一缸子茶淡了;所有前期的活计也算落儿听。师傅看看火势,擞擞炉膛,填满煤块,糊上足足的煤末膏子,这才进屋平下身子——才敢“忍”会儿。

  操办婚事的行当过去叫“口子”。往日的四九城,厨子全在“口子”上应活。干这差事儿的厨子,就叫“跑大棚”的差事。约莫着,是不是他们不能进饭庄子里干活儿,也不能开饭馆,于是只有了“跑”一说?

  早先个除了豪门官邸,普通人家可没那么多钱财支出,还绝对请不起专业行当里的“跑大棚”。谁家有婚事,找位“厨行”街坊也算挺露脸儿的——不跌面!

  一猛子“扎”进饭庄,岂不失了“礼数”?

  红白喜事办在自家里头,那是老京城的老京俗。图省心、讲排场、摆阔绰,那就在大饭庄子里办。亲友们知道,老街坊难以知会周全。唯恐失了礼数。

  在“老胡同”心目里,世居多年的“家”与老街邻的情分同样比重。借着办事儿,又能活络邻里交往,往后增人添口,有了急了短了的,也好有个帮衬。在家里操办,顺情顺理,“热热闹闹”中彰显主人的体面、周全。操了心、受了累、熬了夜、尽了兴,那是满胡同“口碑相传”的故事佐料。

  还有一些个非得在家里办不可的理由。一提办婚事,讲究没出门子的大姑娘,坐着轿子出娘家门、进婆家门,那才算是“明媒正娶”。一猛子“扎”进饭庄,岂不失了“礼数”?日后再找补,也难免落下“话把儿”。就怕旁人不知道,也是老京人的小心思。

  进婚棚。受邀的亲朋好友、街邻四邻陆续赶到。有的把礼钱交到专人手里,有的把提来的被里被面、刺绣镜框、水壶水罐的一股脑地放在院里头,没啥定式。

  即便没外人儿,也有个明细记载。留个名姓,为日后本家“还礼儿”做个参照。礼尚往来,既然随了份子,赶明儿谁家办事儿,一准儿只多不少,要不怎么能叫礼节呢,这就是礼节。

  婚家要设一二三的“张罗人儿”。

  “里面请,您呐——”中气十足地客懃招呼。打远处传来“丁零零,丁零零”的响声,一挂披红的马车,还也许是一大排自行车,载着新娘来了。迎亲的宾朋簇拥着进了屋行礼、拜亲、彩礼、改口——不一而足。

  客人落座,得有人张罗。谁主桌?娘家桌、本家桌、亲戚桌、朋友桌、街坊桌,有条理地安排坐下,落不下埋怨,这才是“顺当”的开始。

  厨房与桌筵的衔接,必须有人充当“张罗”。

  近亲近邻的都不必客套,这会儿不用动员都充当起了临时“跑堂”。先是八碟凉菜上齐、后又是四大蒸碗、再后又是香酥鸡香酥鸭一类,炒菜搁后。谁来指挥这一趟趟地忙而不乱?一准儿是跑前跑后的大张罗人!

  细听婚棚的热闹、细看婚棚的喜庆。喊趟儿的声音,字正腔圆:“闪身儿嘞!劳您驾”!“慢回身,您呐”!“别蹭着您了,您呐”!一片片京片子声儿,此起彼伏,可真热闹。

  吉祥话儿,那也是满桌子地车轱辘转地说。

  没大工夫,各桌就摆满了几大碗的“蒸活儿”菜。老厨子特明白:婚棚桌儿上必须满满当当,越少越费菜。

  大碗纯纯的红烧肉、大碗的蒸肘子、大碗的蒸松肉、大碗炖排骨。紧接着整鱼,酥炸整鸡整鸭剁块上齐。

  炒菜上齐了,高灶打面卤,低灶煮面条,婚棚的规矩大都如此。

  “厨大拿”上汤预示婚宴的结尾

  该给主桌上汤了——几近婚宴的结尾。

  大厨先得在厨房内巡视下。哪些菜品还没上全?有没有哪桌子客提了啥意见?有没添菜一说?——准是听“张罗人”念叨。若是再给主桌来一道“龙凤呈祥”或是“全家福满”,大厨早就心想在先。一切了当,他得亲手做一小盆汤。

  “厨大拿”这时很沉得住气。简单整理下衣帽,自个儿拿托盘,码正那盆儿上好高汤,径直走到主桌前。向客家寒暄加上问候,而后有人张罗着为双方斟满酒,双方一饮而尽。直到主桌第一嘉宾赞不绝口。

  回后厨,“厨大拿”乐了——红包不菲,那是必须的!那会儿婚棚也潜规则:一般都是帮忙的熟人,一声“受累了”,必送一盒点心匣子,或再夹带些烟茶糖果,额外给红包就是“意思、意思”。撑死了,几十块钱打住。

  办婚棚其实并不怎铺张。婚桌必上的“四喜丸子”绝对是筋头巴脑的肉头子碎料;临时附加一道热闹纷呈的“全家福”,一定是结余下的五颜六色荤素的下脚料。

  婚宴后,本家作为答谢老街旧坊,挨家送“干炸丸子”应该是“折箩”加面加胡萝卜香菜后加工炸制的。一点儿没糟践,这也形成了婚棚的规矩。

  现在回想起来,只剩下乐子。

  作诗一首,以告别婚棚。

  姻缘大事细筹谋,

  矗起杉篙喜临头。

  灶火拨旺婚庆事,

  鸡鸭鱼肉蛋可求。

  礼尚往来温情厚,

  甜酸辣咸待诸侯。

  街巷支棚成旧往,

  花簇奢筵谁止休?

  文/刘辉(文军)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