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天法地——中国古代建筑规划布局方法及其思想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6-12-29 17:35:25


作者简介

  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建筑历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发表有:《北京地区寺观建筑前导空间处理模式探析》《香山云居寺古建筑探析》等论文。参与编著《北京古代建筑精粹》《北京古代建筑大系》《北京四合院志》等书籍。

  中国古代的哲学认为,天地人是宇宙万物中最重要的“三才”,是最重要的三者关系,《三字经》中有“三才者,天地人”。他们之间是一个什么逻辑呢?人法地、地法天。那么我们受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建筑师表现出了几种意象,这种意象一直延续了数千年,从“象天之形”一直变化到“象天之理”。

  中国古代建筑的选址

  一、堪天舆地

  选址当中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堪天舆地,或者说叫堪舆,也叫地理或相宅。堪观察天,舆考察地。后来人们就将它称之为建筑风水,“风”跟我们现在的风有点不同,叫空气季风。“水”叫水文水质。“地”是地形地质。“理”是研究分析,“相”是观察分析,“宅”是建筑基址或建筑环境。

  中国古代把星空分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以北极帝星为中心,紫微垣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天市垣是天的市场,太微垣是他的一些辅星、辅弼。我们皇帝要有大臣,我们天上的星空也要有这个辅助的大臣。四象是古人把天空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命名为“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并根据天人感应说法,将国土与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一一进行了对应,这种对应称为分野。分野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地方志,一般的第一章都会是分野。

  二、相土尝水

  堪天舆地完成了之后,第二步要做的就是相土尝水。

  非常著名的一个相土尝水的例子,就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伍子胥建造苏州城。伍子胥这个人非常的会相土尝水,他为吴王筑阖闾大城,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城,派人去观察当地水土,了解土质和水情,观天象看风水,建造了阖闾大城周围47里,四周城墙共开陆门8座,以象征天上的八道天风,水门8座以效法地上的八个卦位。大城中还建造了一座方圆十里的小城,也建三个门,不开东门,因为越国在东边,把越国的明天给它绝了,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另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管子,比伍子胥更理性化一些。管子认为要在不会有塌方,而且土地肥沃,后面有靠山,左右有水源的地方建立国都,管子的理论就已经相当的理性了。

  另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晁错认为,要看看这个地方是不是多阴多风,有没有甜水井,草木植被是否丰饶,然后才能在这建设城邑,给大家分割住宅耕地,建造房子,铺设道路,这样人们就有长期居住在这儿的心理了。这种理论又比战国时期的管子的更进了一步。

  温州城的建造者郭璞被尊为古代风水的鼻祖,他第一次系统地将风水做了一些总结,并发扬光大。郭璞最初的时候在江北建城,他称土量重,这里的土比较轻。后来他认为江北不好,在其他的地方建城,建完之后他又给大家一个心理暗示,当时看到了白鹿衔花,又叫白鹿城。这样既选了一个好的位置,又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还给了它一个美好的名号,白鹿城。

  古人选址通过勘察山川、地形地貌、水源、季风气候、土壤情况、植被情况等,这些方法一直沿用千年。我们现在来考察,不管是北京、洛阳、西安、温州,这些城市依然是建立都城最好的地方,我们认为古人用这朴素的方法选址都选对了,是正确的。

  三、调形理气

  选址还有第三个步骤。因为选中的地方不可能所有的要素都符合要求,有那么好的地方吗?很少很少,即使有也不可能能建大的都城,建大的都城还要调形理气,改造一下。

  调形理气在北京城体现得非常的明显,北京城正中间这个小位置是景山,景山不是自然的山,而是堆砌的山,是皇宫后面的靠山。皇宫前面的金水河不是自然河,是人工河,面水。外城的天坛和先农坛是两个半圆形的大坛,里面有很多好几百年的古树。在皇宫前面建造三四百万平方米的绿化,那是什么情况呀?夏天的时候湿润的东南风刮过来之后,经过天坛和先农坛三百多万平方米的绿化,或者叫树林的净化,把干净又湿润的空气吹到了皇宫里面,那皇宫的小气候是非常好的。

  冬天的时候,北方冬天寒冷的西北风刮过来之后,有一座高大的景山,挡住了寒冷的西北风,为皇宫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小气候,所以有靠山,有水,有树。

  当然了,北京城东边的日坛,西边的月坛,北边的地坛,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东南西北都包在了这个绿化当中。古人其实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布局

  一、规划

  在规划布局上,古人非常注重“象天之理”,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天人合一”,并且根据五行的学说,将建筑组群尽量“负阴抱阳”“左青龙、右白虎”以达到“阴阳有序”的良好环境,同时在建筑功能区域的设计上,也应做到“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原则,以符合古代的社会礼制秩序。

  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中国古建筑和西方古建筑一个非常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中国人认为人和天地是一体的。天和人是相互感应的,要顺应自然,所以基于这种哲学思想,在建筑布局上也是模仿了天地。

  秦朝的咸阳宫,皇宫每一个地方都对应了天上的一个星宿,多么浪漫,让人有无数的联想。汉代的宫城也是这么做的,宫城的体形象征着天地,这些道路就像经纬一样,横竖交纵。

  2.阴阳有序的环境观

  既然天和地是要天人合一,只模仿天地却没有自己的规律也不行,还要做到阴阳有序。因此古人认为建筑组群和建筑单体都是背山面水以为最好,还要有来龙去脉。

  古人认为“山南为阴,水北为阳”,因此又称“负阴抱阳”。建筑群的东侧布置排水沟渠,称为“东方青龙”,建筑群的西侧布置道路,称为“西方白虎”。这种布局被认为是最为“阴阳有序”的风水格局。好风水是前面有向外弯的水,像一条玉带一样环绕在前面,后面有一个呈环抱状的山,东边有水沟排水,西边有长路可以通行,路不能修在低洼的地方,要修在高爽的地方。

  3.“长幼有序”的礼制观

  古人除了考虑这些自然的因素,还要考虑礼制,叫敬天法祖,这是千年来社会纲常里面最核心重要的。要对祖宗、老人、长辈非常地尊重,这是中华传统的一个精髓,或者作为礼仪之邦的一个核心所在。核心就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周王城制度,现在的学者也叫方城制度,从周代产生之后,就一直指导着我国的国都的建设,而且这种方格状的街区布局一直到现在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布局方式。

  二、布局

  1.轴线对称、高低错落的秩序感

  中国古代城市除了园林以外的建筑群,都非常注重的一点就是轴线对称,但是这种轴线对称并不是采取完全的一模一样的拓扑,而是要有高低的错落。遵循“前卑、中壮、后崇”的原则,前面的建筑要稍微的小一点,矮一点,中部的建筑最大,后面的建筑要比中间的小一点,但要比前面高一点。在轴线上高高低低的,非常有秩序感。

  2.“适形”与“大壮”的对立统一

  古代建筑布局上之所以会形成高低错落“前卑、中壮、后崇”的秩序感,与“大壮”与“适形”的思想理论有紧密的关系。

  适形指空间大小,形状适合。认为宅院和宫殿居住空间的大小都要适宜人体尺寸。大壮这个词来源于《易经》。我们看故宫太和殿,建得非常的有气势,有震慑感,这就是大壮。住的地方就是要适形,养心殿虽然是皇帝住的地方,但是也非常的小。所以这是大壮和适形的这种对立统一,而且这样也能形成这种高低次序感。

  3.重门叠户、次序展开的神秘感

  西方的建筑是从一个固定的视角就能看到整个建筑,而中国是一重一重的展开建筑。有人把它形容成卷轴画,一层层地打开。

  这里面谁的院子最多呢?天子五门,天子的前面有五道门。我们来看一看现在的天子五门,中华门现在是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这个门非常的矮小。接着是一条长长的千步廊,千步廊在民国初年就已经拆了。接着突然风格有了变化,看到了黄瓦红墙的天安门。同样高大的一座端门,又矗立在了眼前。再向前行进,具有环抱状的这种午门给人一种震慑感。午门之后是太和门,白色的金水桥,绿色的金水,白色的台基,黄色的屋身,又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那么空间又有了新的变化,这是建筑空间的一个变化。

  进入太和殿之后,这种宏阔的建筑气氛,完全地袭击过来,让人感到了皇帝的重威,让人非常有震慑感。

  4.“园林宛若天成”的自然美

  园林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一个境界,所以它不讲究轴线对称,而是讲究曲曲委婉。我们看北京颐和园,可以看到它曲曲委婉的,非常的自然,让人看到如真山真水,不像故宫十分的方正对称。

  5.“崇文尚意”的人文美

  中国的园林是在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园林也非常的崇文尚意,基本上是讲求建筑格局、单体建筑、装修细节上的崇文尚意。

  以恭王府花园为例,中路从福字碑、蝠池,一直到最后的蝠厅,这个格局上体现出来了以“福”为主题。东路大戏楼和西路的观鱼台,又体现出了以乐为主题。东路的戏台,听戏曲就是让人欢乐。西路的观鱼亭或者叫诗画轩(舫),引用了《庄子·秋水》中的庄子与惠子去观鱼的典故。西路还有秋水山房,是引用了《庄子·秋水》里举的典故。

  所以我们也总结了一下园林的规划布局,主要做到以下这几点:

  第一,分割空间。

  第二,主体控制。

  第三,奥旷交替,奥指幽深,旷指广阔,两种景色相互交替。

  第四,标胜引景,就是要用一些具有典故的建筑,引起人们的注意。

  第五,亏蔽景深,就是曲径通幽处,景点不能让你一目了然的全都看到。

  第六,互妙相生,景致要有对称性,景点不是孤立的,要有与它相呼应的一个建筑。

  第七,唯道集虚,就像庄子的寓言故事一样,要把建筑提升一下,让人不光从实物当中感受到,还要从虚幻或者说叫精神层面得到提高,艺术要同化。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