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北京 听她讲述历史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1-04 20:06:05
北京,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处处留存着历史的痕迹,处处饱含着动人的故事,这座城市在岁月的历练中积聚了深不见底的底蕴,历经沉浮,她宽容博大。
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总面积428平方米,2001年对外开放,其中设有展区、触摸区、网络区、茶区、研习区、阅览区,该馆现馆藏中国古代陶瓷标本约5万件,现日常展出约1200件,可随时根据主题,变换展出的内容,其中以唐、宋以来各大名窑、民窑的古瓷片标本为主,珍贵展品有金代观音佛像、明代供石、道光年间的龙案等。博物馆曾举办《汝窑专题展》、《文玩清供展》、《圆明园出土文物标本展》等展览。
在触摸区里,可以为中外广大参观者提供一个“触摸历史”的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触摸到唐、宋、元、明、清以来各朝各代的珍贵的古陶瓷标本,用实践活动体现着该馆“拼对文明碎片,链接文化基因”的馆旨。在网络区,以“睦明唐”为主页的收藏网,又可以向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收藏空间,在该网的“数据库”中,珍藏着数万余张从国外各大博物馆收集到的、长年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古代文物照片,即“海外遗珍”。这是该网站独具特色且实力雄厚的表现,更有广阔的运作空间。在茶区(饮茶区),受过专业培训的茶艺员们,在现场古筝演奏的配合下,向人们表演精美的中国茶艺。届时古筝伴随着茶香,灯光衬托着古瓷,人们仿佛徜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无比休闲的气氛中体验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北里东区1号
中国民族博物馆
中国民族博物馆,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是承担国家民族和文化工作重要任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功能定位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中心、民族文化资源的信息数据中心、民族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中心、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中心、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基地、民族文化工作的人才培养基地、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交流和展示基地、相关社会工作的咨询服务机构。
中国民族博物馆致力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抢救和征集了一大批民族文物,拍摄了一系列电视专题片及资料照片,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各类文化展览,撰写、编辑出版了一批专业书籍和相关研究文章。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精心打造的以全面展示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为内容的“多彩中华”项目,是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重点项目,曾多次走出国门,被誉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民族博物馆建立的以“整合资源,凝聚力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宗旨的“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被国家文物局课题组称为当今我国博物馆发展中的一种崭新模式,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市区的40家民族类博物馆加入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倒座庙1号
乐家花园旧址
乐家花园相传原为清代礼亲王私邸,崇德元年(1636),太祖第二子受封礼亲王,遂建此园,世袭7代至光绪年间,民国初年,将园卖给同仁堂乐家,故又称乐家花园。园中布局对称,以人工叠石将景区自然分割,使得园中有园,小中见大。从前园旱榭过山洞,卷棚歇山顶殿堂,前出月台,称“玉堂富贵”,月台下东西各植玉兰一株,故亦称“玉兰堂”。东部为假山区,曲径通幽,有海棠院。殿前有两座汉白玉雕成的花池,花池栏板雕刻四季花卉,东有土山横卧,山中有洞门,洞以叠石垒砌而成。西部殿堂5楹,从殿前引水穿过,注入莲池,池中建有茅亭一座,有石径相连,成为又一小园。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15号
皇家粮仓
南新仓,俗称东门仓,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仓旧基上起建而成,位于北京市东四十条22号,是明清两朝代京都储藏皇粮、俸米的皇家官仓。清初时南新仓为30廒,后屡有增建,到乾隆时,已增至76廒。清乾隆中期以后,国家财政困难,清晚期又因贪污之风盛行,贮粮日益减少。到道光年间,该仓贮粮比清初大幅度减少。民国时,该仓改为军火库。
南新仓的廒房,清沿明制,有一座一廒者,有一座二廒联排者。以每五间为一廒,每廒面阔约24米,进深约17米,高约7米。建筑屋顶采用悬山形式,合瓦屋面上施瓦条脊,两端原有蝎子尾,现残缺不全。屋顶前后出檐椽,不用飞子,于前坡出宽4.4米、进深2米的悬山披檐廒门,并于廒顶中心位置开气楼(天窗)一座。廒底砌砖,其上铺木板,板下架空以防潮。廒房用五花山墙,墙体用“黑城砖”,以糙淌白砌法成造,仅于各开间中开小方窗。墙体厚重,以达到保温要求,其底部厚达1.5米,顶部约1米,收分显著。仓房结构为五间七架椽屋,内用金柱八根,中三架梁,前后双步梁。建筑的屋顶、墙身做法和构架形式与明何士晋撰《工部厂库须知》卷四中“鼎新仓厂”中的记载基本一致。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