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能跟故宫PK帝王情怀的建筑也只有它了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1-09 17:39:09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圆明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它是国家历史的见证。1860年英法联军的一把火将这里的辉煌付之一炬,只剩下残垣断壁、废墟一片。行走在圆明园中,这里的每一片瓦砾都揭示着那段不可磨灭的国殇。

  伤心的事就不多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圆明园曾经是世界上最辉煌、最精致、最庞大的皇家宫殿,相当于中国的凡尔赛宫。欧洲人称它为“万园之园”,甚至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圆明园占地340多公顷,景点也多得惊人,超过150处,建筑总面积也有20万平方米,这些数据均超过了故宫。在园中,仅皇帝御制的各种牌匾就有1000余块,这项纪录在历代皇家园林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清朝,每年盛夏时节,就像现在的北京,酷暑难耐,皇帝总会带着心爱的嫔妃们离开紫禁城,来到圆明园避暑、处理政事,所以圆明园也叫“夏宫”。

  《甄嬛传》里这段还记得吧,只有地位高、得盛宠的妃子才能享受这待遇。

  “圆明园”是康熙皇帝命名的。据说,“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

  雍正解释“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正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圆明园的造景取材广泛、内部装饰考究,除了仿建江南风格的湖光水色和一些私家园林的精华,还有许多景色取自历代著名山水画或诗词歌赋里的意境、古代神话中的幻境、甚至还建造了外国古典建筑群。

  在圆明园众多建筑中,要说最显赫的,一定是“正大光明殿”。这座大殿功能类似于故宫的太和殿和保和殿,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一直到咸丰,五代帝王都在此处理政务、举行朝会。

  白天皇帝在正大光明殿处理朝政,晚上就睡在一湖之隔的九洲清宴。九洲清宴由三组坐北朝南的大殿组成,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九洲清宴殿。

  其中奉三无私殿是举办宗亲筵席、皇帝接受贡品的地方。而九洲清宴殿则是皇帝的主要寝宫,殿内悬挂着雍正手书的匾额。最钟爱九洲清宴的皇帝就是雍正了,由于青年时期雍正中过暑,所以很惧怕炎热,而冬暖夏凉的九洲清宴就成了雍正经常待的寝宫,这里可比故宫凉快多了。

  圆明园是康熙在位时修建的,初衷就是要赐给四皇子胤禛(雍正),雍正即位后,在康熙帝的基础上对圆明园拓展扩建,这一时期的建筑根据皇帝的旨意在设计上主要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雍正初年,这里一直是帝后的寝宫,除了贴身的宫女太监外,其他人不得靠近。

  到了乾隆时期,圆明园得到了更好的修建,乾隆着重新建长春园、绮春园,此时“圆明三园”格局基本形成。

  备受乾隆重视的长春园在圆明园的东侧,现在圆明园遗址中的西洋楼就处于长春园北面的欧式建筑群。这组欧式宫苑是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的,郎世宁是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画师。

  郎世宁在西洋楼的设计上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在形体样式上采用欧式建筑的做法,而细节装饰则加入中国元素。园区内虽然建造了许多喷泉和水池,但是楼顶和墙壁却采用了中国特色的琉璃瓦和琉璃砖。

  海晏堂是位于西洋楼区最大的建筑,楼前的水池设计也颇具特色,水池两侧各排6只铜铸喷水动物,代表12个时辰,每隔一时辰依次喷水,正午时12只同时喷水。这12只铜铸喷水动物就是我国流失海外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成龙大哥的电影《十二生肖》让兽首铜像得到更多关注。

  绮春园位于长春园以南,成园于乾隆时期,扩建完善于嘉庆时期。嘉庆帝曾经效仿他的父皇,把绮春园归纳为“绮春园三十景”。不过,“绮春园三十景”远没有“圆明园四十景”那样名头响亮。

  绮春园宫门西侧有个鉴碧亭,深受嘉庆帝的喜爱。鉴碧亭南侧有个湖,一到冬天这里就成为天然冰场。据说《甄嬛传》中安陵容在冰上跳舞,重获恩宠的那场戏就是在这里的拍摄的。现在圆明园每年春节期间,又重新恢复了消失百年的冰嬉表演。

  除了这些,圆明园中还有许多景是以古人的诗画意境为原型的。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夹镜鸣琴”取自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杏花春馆”一景则取自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一处都是景点,每一处都是经典。

  难怪乾隆在《圆明园后记》中这样评价圆明园:“规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已逾此。”看来帝王来到这里都不想离开。

  现在,徜徉在颐和园中,虽然我们看不到盛时那壮丽的景象,但至少也应该了解它曾经的历史和辉煌。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