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底下敛巧饭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2-16 15:18:27


 

 

◀敛巧饭现场舞龙表演。
 

 

▲游客同吃敛巧饭。
 

 

村里的妇女忙着做敛巧饭。
 

■温来生
 

一个深山沟儿里的小村落,因为一顿饭,全村人亲如一家人。
 

每年的正月十六,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的妇女们都会在村口支上大锅,熬粥炖菜做饭,然后全村人共吃一锅饭,庆祝新年的开始。这顿饭叫“敛巧饭”,不仅本村村民同吃,而且还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外界“村民”。
 

这里没有争吵,没有隔阂,有的只是浓浓的乡情,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经久不衰地上演着“天下一家”的和谐大戏……
 

一饭“吃”了200年
 

按照旧俗,过完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
 

可在京郊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却一反老黄历,直到正月十六全村还依然格外热闹。
 

“生火点柴喽!生财气,点旺运,预祝财源兴旺,日子红红火火……水开下米喽……”2月10日至12日(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万人空巷,热闹非凡!一年一届的“敛巧饭”民俗风情节盛大开幕,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同吃敛巧饭,共度元宵节。
 

敛巧饭从何而来
 

杨树底下村的敛巧饭习俗,起源于清代嘉庆、光绪年间(1821年)。从村落形成之日起,该村村民每年正月十六都有在一起吃敛巧饭风俗,并代代延续至今, 距今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敛巧饭的由来,村中80岁的梁守国老人说,敛巧饭是杨树底下村的古老风俗,来源于雀(音“巧”)儿叼啄谷种救活杨树底下村霍、靳两姓人的传说。
 

相传,霍、靳二姓先人当初从山东青州迁来时,见此地山清水秀,藏风纳气,且在山前向阳处生有一棵粗壮参天的大杨树,便在此定居,并以杨树名村。这里虽然风水好,但要生存,就须垦荒种粮,可是没有种子。于是,霍、靳二姓各派一人同到外处乞求。经过一番长途跋涉,霍、靳两人终于得到了种子。可就在霍、靳二人返回杨树底下村途中,不慎将种子撒落石缝之中。由于石缝太窄,二人费尽周折却取不出一粒,着急万分。就在这时,突然有几只山雀儿飞来,把落入石缝中的种子衔出,并放在霍、靳二人面前,山雀儿却未食一粒,留给了讨种之人……二人连忙叩谢:“谢谢诸位神雀相助,来年种出粮食即使我们不吃,也要先敬奉你们……”
 

回到村后,霍、靳二人将此事告知众乡亲,同念山雀之恩。此后,每到正月十六前夕,村中少女便到各家敛收食粮、菜蔬。待正月十六这天,由妇女支锅将其做熟,全村人共食之。同时,下米人下米时口中叨念“敛巧饭,大伙敛”、“巧饭节,大家办”、“吃它个益寿又延年”、“吃它个日子赛神仙”。期间,锅内放入针线、铜钱等物。食之者,吃到了顶针表示心灵、吃到针线表示手巧、吃到铜钱表示来年财运享通,并以此证明其乞到了巧艺和发财的征兆。
 

在人们吃敛巧饭之前,要扬饭喂“巧”谢恩(“巧”字是当地人对麻雀、山雀等鸟儿的别称),即喂食雀儿,因此也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之为“巧饭”。吃饭同时,村民们在一起畅谈过去一年丰收美景,并借此预兆鸟儿来年不糟蹋庄稼,有个好收成,同时用顺口溜中的“这里有吃地”之词,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今,对于杨树底下村民来说,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比大年三十还热闹,全村各家各户都拿出自家过年存下来的五谷杂粮、猪肉、青菜、豆腐,在村口架锅,做成百家饭和百家菜。农妇们张罗一上午,就为中午全村一起吃上一顿敛巧饭。
 

年近80岁高龄的靳书芝参与敛巧饭已经有70年。别看她年纪大了,可是每年这时节都会忙前忙后,“我从四岁起就开始到各家去敛饭,到了20多岁就开始做饭。一直到今年,整整70年了,从来没间断过。只要我还能动弹儿,这敛巧饭就一直做下去。”
 

靳书芝回忆说,她小时候,村里吃敛巧饭的只有几十户,“那时这里还有城墙,我们就在城墙边上的空地吃。”如今,敛巧饭对靳书芝已不只是一次大锅饭,而是一份无法割舍的感情。“现在我们的敛巧饭变成一个节日了。在外面打工的都往回赶,就盼着这顿饭。现在这么热闹,孩子们都愿意回来。”靳书芝说。
 

“杨树底下村敛巧饭风俗历史悠久,传承持续不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京郊春节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民俗专家赵书说,敛巧饭这项民俗活动同时也是当地人们一种思想意识的反映,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等方面有一定价值。
 

一饭“吃”出和谐村
 

“平常日子里,闹过别扭的,今儿个坐在一起吃顿敛巧饭,吃着吃着就和好了。拌过嘴的,有个磕磕碰碰的,在饭桌上经长辈一说和,喝上一盅儿酒、说说知心话,也就好得跟一家人儿似的了……”杨树底下村党支部书记靳洪安说,这都是敛巧饭产生的“魔力”。
 

通过继承和发扬,如今的敛巧饭已不同往昔,而是在传统仪式中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内涵。其中最大的变化,便是邀请外来“村民”共食。参加人员的扩展,显示了当下更加注重社会的包容性,体现了杨树底下村民的广阔胸怀,对于弘扬尊贤敬老的社会风气,发挥礼乐教化、和谐乡里、凝聚人心的社会文化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克成家和靳洪发家一直是邻居,彼此还是亲戚。但十多年前的一桩小事却闹得不太愉快,村里调解也没效果。
 

当时,靳家想用两家公用地走房水,但张克成不让。两家说了几次都没成,落下了心病,从夏天开始彼此互相不搭理。不管是村委会上门劝说,还是调解请吃饭,都没有效果。
 

赶上过年吃敛巧饭,村委会琢磨着,是不是把两人安排在一块化解矛盾。吃饭时,靳洪发和张克成在一桌喝酒。靳洪发端着酒,对张克成说:“大侄子,咱俩喝杯酒,以后你让我家水走哪你说,都听你的。”张克成连忙说:“大叔,水该走哪走哪,您别介意。”一场矛盾就化解了。
 

说话间,浓浓的饭菜香已经飘来。“我们的敛巧饭现在被村民称为‘和谐宴’。在外面打工的都往回赶,就盼着这顿饭,城里人也买票来参加。”村支书靳洪安笑着说,猪肉、白菜、豆腐、粉条,这么简简单单一顿饭,却能让那么多人高高兴兴一整天,大伙儿图的求的就是“和和气气、钵满盆溢”的意头。
 

一饭“吃”成乡村游
 

“开锅啦,开锅啦。”梁守国一声令下,老少爷们纷纷排队,手里2个碗,一手盛粥,一手装菜。性子急的等不到上桌,直接就蹲在马路边上开始“战斗”。爱喝酒的人推杯换盏,妇女们边吃边聊,小孩子们吃上两口,就开始追逐打闹,对于他们来讲,吃敛巧饭就和过节一样。家有老人腿脚不方便的,大伙张罗着给送饭到家,老太太的嘴笑得合不拢。
 

“巧儿饭、猪肉炖粉条、白菜炖豆腐……成千上万的人们聚在一起吃饭,太壮观了,让我们认识了敛巧饭祈丰年庆和谐的深刻寓意。”慕名而来的游客孙荣奇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吃敛巧饭,确实感受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瑰丽和深厚文化。
 

村支书靳洪安介绍,除了中午一顿敛巧饭外,今年的风情节上,游客和村民一道观看了敛巧饭祭拜、唱大戏、小车会、威风大鼓、秧歌等表演,参与斗鸡、斗羊、猜灯谜等多种趣味竞技比赛,有吃有玩有乐,好不热闹。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少不了人的作用,没有人的口耳相传,代代相授,民间文化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殆尽。为使敛巧饭风俗得到保护和传承,琉璃庙镇以敛巧饭的由来和发展历史为内容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同时不惜重金,建造了一座高10米、直径2米的神雀台,并排演敛巧饭表演剧,在传承和发扬其文化内涵同时,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品尝,助兴乡村游产业。
 

目前,敛巧饭民俗活动已成功晋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声名远播的中国元宵节特色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我们更相信,只要传承特色,增强吸引力,推广创新,提高影响力,敛巧饭定会真正做到“天下共享”。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