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六海”:什刹海为外三海 北海、中南海为内三海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2-23 12:12:14


作者: 高世良
 

六海之北海、中南海  高星 摄


 

六海之什刹海


 

水是城市的命脉,建都城首选水源丰富的地方。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建皇城要有山有水,没有的话要挖土造湖,堆土成山。
 

北京城内的六海以皇城北墙(今北海北门一线)为界分为外三海和内三海,皇城外西北的西海、后海、前海为外三海,皇城内的北海、中海、南海为内三海。封建王朝建都、建皇宫都要选择有山有水的风水宝地。北京的内三海,在皇宫的西侧,与皇宫相连,为元、明、清三代的苑囿,称太液池,明清又于此地建西苑。元代皇帝为蒙古族,从缺水的沙漠、茫茫草原来到北京,见到湖泊甚为珍奇,称湖泊为“海”,以后便有了六海的名字。这六海原为一片水域,明代时逐渐萎缩,形成几个相连的小湖,并在今中海之南增辟一湖,后将这些湖泊自北向南分别命名为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外三海为西北至东南方向,内三海为南北方向。这六海以桥相隔,互相连通,北起积水潭,南至西长安街北侧,长约4500米,总面积约1800亩(折合1.2平方公里)。
 

什刹海为外三海
 

外三海原为永定河故道,东汉后故道南移,遗留湖泊。外三海在元代通称为积水潭,也称海子。元大都建成后,为济通惠河漕运水源,水利专家郭守敬受命引昌平县白浮泉水向西、折南,筑堰引流,汇诸水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尔后循东南故道,最终入大都城积水潭。当时通惠河漕运到京的物资和粮食,可直达积水潭码头。
 

明朝将元大都城北垣南移后,积水潭的部分水面被隔在了城外。德胜桥(位于今德胜门内大街北段,石桥,现存)建成后,将城内水面一分为二,桥西仍沿称积水潭(又称西海),桥东称什刹海。后又修银锭桥,再将什刹海一分为二,桥西称什刹海后海(简称后海),桥东称什刹海前海(简称前海)。自此,外三海格局基本定位。什刹海现有水面504亩,是天然湖泊,风景秀丽,地庵观钟声和鸣,余音缭绕,故称什刹海。什刹海自古就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的美誉。
 

积水潭的北端城墙下的铁棂闸(即水流入城的水关)为六海的进水口,闸旁建有镇水观音庵,后改称“汇通祠”,该祠曾在修建环城地铁时拆除,后复建,现辟为郭守敬纪念馆。来水流入积水潭后,从其东南的出水口过德胜桥入后海,再过银锭桥入前海。
 

银锭桥,明代建成,平桥外敞,如银锭形状,故以此命名。1984年拆除旧桥重建新桥,发现桥基为柏木桩,桩之间用银锭锁(状如银锭形状)固定。为了通航将平桥改石拱桥,不复原貌,仍称银锭桥。银锭桥是京城内惟一能看到西山的地方,从桥上沿后海南岸向西远眺,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都能看到蓝天、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的美丽画面,并因此得名“银锭观山”,成为京城著名的景观。《燕都游览志》载:“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三座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也。”20世纪80年代积水潭医院盖高楼,将西山岚影大部遮住,银锭观山怡情不再。
 

前海自古乃盛产荷花之地,在其西、南岸上有赏莲闻名的荷花市场。后海、前海两岸名胜古迹甚多,为旧时百姓消夏、滑冰、休闲逛景的好去处。什刹海地区有王府宅第、名人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40处。有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醇亲王府、恭亲王府及花园、庆王府、广化寺、火德真君庙(火神庙)、辅仁大学等。清入关后,内城区域只准八旗居住,按八旗方位划定驻地。什刹海地区是由皇帝亲自指挥的正黄旗居住,现在此地仍有些居民是当年正黄旗的后裔。外三海周边多饭馆、茶社、小市场,现在仍然保持着这种遗风。如今在什刹海可以参加游王府、逛老街、访古刹、观故居、转胡同、尝佳宴、泛轻舟等活动。
 

什刹海周边光王府就有五六座。在恭王府和罗王府之间有一夹道,今已堵截。相传这两个府就是《红楼梦》中荣、宁二府。罗王府即阿拉善塔王府。据考证,《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曾在什刹海多处居住过。他住过恭王府的马厩,《红楼梦》里大观园是按恭王府花园写成的。他住过大翔凤胡同北口的“水屋子”,《红楼梦》里“悼红轩”即写的此地。曹雪芹在什刹海体验生活,在香山白旗村著书。
 

前海东侧与南侧有两个出水口。向东的一条水道过地安门桥,经皇城根故道向南汇入玉河;向南的一条水道南流不远又分两支:一支向东南转经景山西侧入筒子河,再进故宫;一支南入内三海。
 

北海、中南海为内三海
 

内三海自辽金至元明清均为皇家苑囿,为元、明、清初的西苑,建筑雄伟辉煌,是皇帝游览的地方,禁止百姓进入。内三海在辽金时期为离宫,在金朝时为郊园中的一个湖泊,兴建元大都时将湖水圈入皇城,称为太液池。与此同时,在琼华岛南侧兴建仪天殿,殿西侧筑桥,使之与东西两岸相连,自此太液池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在明朝时,东桥被改为暗沟水道,西桥改建为石桥,石桥两端建立牌楼,分别题额“金鳌”“玉蝀”故后人称此桥为“金鳌玉蝀桥”。石桥七洞,中洞南向石刻额曰“银潢作界”,联曰“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圆峤水中央”;北向石刻额曰“紫海迴澜”,联曰“绣谷纹开环月珥,锦澜漪皱焕霞标”。清朝时,将石桥以北水面改称为北海,以南的水面称为中南海。1949年后,为疏导内城东西交通,对“金鳌玉蝀桥”进行了整修和改建。20世纪50年代中期将牌楼拆除,桥面加宽,形成了现在的北海大桥。
 

北海总面积1063亩,水面583亩,有琼岛白塔、九龙壁、五龙亭、团城等名胜古迹。琼岛四面皆景,殿宇亭桥,松柏苍翠,春季云天景观更为动人。“琼岛春阴”为燕京八景之一。乾隆“琼岛春阴”碑立于白塔山东麓。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总称,现占地1500亩,水面占一半。中南海四周有瀛台、勤政殿、丰泽园、怀仁堂、紫光阁、武成殿、万善殿、宝月楼等建筑。南海为明代在中海之南开辟的湖面,瀛台为南海的一个岛屿,有桥与北岸相通,四周环水,宛如海上蓬莱。明清时皇帝常来此宴游避暑,康熙、乾隆等曾于此听理朝政。清末光绪皇帝变法失败后被幽禁在瀛台,悒郁而终。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将这里作为“联军统帅部”。南海宝月楼,相传为乾隆香妃的住处。西华门原为中南海的正门,民国初年因袁世凯将总统府设在中南海,遂将宝月楼改建为总统府大门,取名新华门。自此新华门(南门)成为中南海之正门。1928年中南海曾一度辟为公园,1949年后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地,一些重要会议在此召开,一些重大决策在此产生。毛泽东主席自1949年至1976年居于中南海菊香书屋,现其卧室、办公室、会客室均保持原貌陈列。
 

内三海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现存古代园林中是第一流的。其间金代琼华岛的艮岳遗石、元代广寒殿里巨大玉瓮、明代的团城,以及树龄八九百年的苍松翠柏,是北京城发展的历史见证。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