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空竹渴望“年轻”传承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3-04 17:58:24
张国良,1956年2月生于北京天桥地区,现居通州,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竹制作传承人,“空竹张”唯一传人。张国良继承了其祖父张瑞如和父亲张宝全的空竹制作手艺,并从材质和工艺上对原有的空竹制作进行改良,让传统空竹从原本的玩具,演变成兼具欣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2009年,张国良和广安门内街道创建了全国首家空竹博物馆,其空竹系列作品在北京市第七届旅游商品大赛中荣获铜奖,被授予“北京礼物”称号;此外,其作品“中国空竹象棋”获2013年度北京民间艺术金奖。
打爷爷那辈儿开始做空竹
空竹作为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传在三国时期,曹植就曾经撰写过一篇《空竹赋》,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考证。空竹真正有史可查的历史,大约有九百多年。六百多年前,在明朝永乐年间出土的一个漆器上,也刻画了两个小孩抖空竹的图案。
我就出生在天桥,这里是老北京民间手工艺、杂耍的聚集地。我的空竹制作手艺,属于家传。我爷爷的父亲是河北清河人,到我爷爷那一辈儿,就搬到了北京。我爷爷张瑞如,是个木匠,但他会做空竹。早年间,谁要指望着做空竹养家,那就该饿死了。所以爷爷也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做一些空竹拿到庙会集市上去卖。据说爷爷总是戴着一顶瓜皮帽,穿着一件青大褂儿,就是过去那种老北京人的做派。我的父亲叫张宝全,也是个木匠。他什么木器活都会干,不止会做空竹,什么地轴、烟斗之类的小玩意儿都会。
小时候一听空竹响,就知道要过年了。过去老北京有“三响”,指的就是鸽哨、空竹和口哨。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不过我十多岁的时候,才真正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空竹。
如今空竹能抖还能收藏
过去做空竹,以竹子为主,在选材上也没太大的讲究,一般也就是想做多大的空竹,就选用多大直径的竹筒。当然,尽量要选用那些薄壁的竹子,不能选择特别厚的——因为衡量一个空竹的好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声音的好坏。第二点要注意的就是开口,同样尺寸的空竹,开口尺寸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比如初学者使用的空竹,开口就要小一些,这样低转速的时候,空竹就可以发出声音,这种空竹的缺点是,进入高转速时,反倒有可能发不出声音。当然也有办法解决,就是初学者熟练掌握技巧之后,就可以修改开口,把开口调大。
但竹子做的空竹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爱坏,过去老北京家庭,经常买一个空竹,玩坏了就扔,所以现在想找一个保存了几十年的空竹,非常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材质和工艺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改进,比如引进高档硬木,像红木、紫檀、乌木等,好的木料不仅不容易损坏,而且声音更加好听。工艺方面,我也融合了雕刻、烙画等其他工艺,让制作出来的空竹更加精美。这样的空竹,即使不愿意拿来抖,也可以收藏。比如2008年奥运会时,我就推出了福娃空竹,按照奥运会的各种图标,全部由紫檀制成,很受外国友人和运动员们的喜爱。
没有传承的非遗就是零
过去的空竹特别简单,只有两种,一种是单轮空竹,一种是双轮空竹。到了我父亲那一代,就已经推出了两层楼子,我对父亲的手艺进行了发扬,现在最多可以做七层楼子。
我还将空竹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在2009年制作出了“中国空竹象棋”,每一枚棋子其实都是一个空竹,32枚空竹棋子,前后一共制作了半年多。这个“中国空竹象棋”,我一共做过七套,分别由紫檀、影子木、金丝楠等木料制成。
全北京现在做传统空竹的,就我一个人。2006年,我的空竹制作手艺申遗成功,我也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竹制作传承人。但作为一个非遗项目,如果没有传承,就是零。我从1990年辞职开始专职做空竹,一直到现在有了自己的空竹文化公司,以空竹定做为主营业务。但我依然每年都会参加庙会,做老百姓用的空竹。包括非遗进校园活动,仅去年一年,我们就在二十多所学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往大了说,北京现在成立了空竹协会,会员有三千多人,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但我最大的心愿并不是国家如何扶持我们这些非遗老手艺人,而是如何扶植年轻人继承传统。
不只是空竹,很多民间手工艺,都是极为个人的事情,很容易面临失传。如何让年轻人、后来人真正理解和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我认为,应该给这些年轻人相应的待遇,给他们一定的保证和希望,让他们有信心可以踏踏实实地进行传承和发扬,要支持他们进行传统文化领域的创业。
北京晨报记者 何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