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与牌坊的区别在哪里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3-05 17:35:41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这是《诗经》中的诗句,衡门,即今所谓牌楼,可证周代时中国已有此类建筑,距今至少已2600年。
老北京是金元明清四代都城,牌楼建筑更规范、更宏伟、更精致,1949年前,北京尚有120多座牌楼,至今尚存65座,只是多在公园内,真正临街的牌楼仅有6座,其中4座在国子监街上。
北京现存最古牌坊在朝阳门外神路街东岳庙山门外,始建于元代(1328年至1330年之间),本为木制,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改建成琉璃牌楼,石额上有“永延帝祚”“秩祀岱宗”的题词,传说出自严嵩手笔。
在方言中,牌楼、牌坊并称,则二者区别何在?有人认为:牌坊没有“楼”的构造,即没有斗拱和屋顶,而牌楼有屋顶,气势更宏大,以后人们楼、坊部分,成为互通的称谓。
此说貌似有理,其实不然。
从牌楼发展史看,初期牌楼均无“楼”,只它是一种简化的民居,因穷人无钱,所以多用“衡门”,即“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就是在两柱之间加一根横梁,下安门扇。后为防止木头遇雨朽烂,覆以黑瓦,所以这种门又叫乌头门,唐宋时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安置得起,是所谓“豪门”了。
唐代以前,中国城市多采用“里坊制”,即一里左右见方为坊,外设土制坊墙,墙上开四门,白天开放,夜间关闭,按唐代长安制度,非三品以上大员不得在坊墙上开门。坊内有十字街将其分成四区,每区另有十字街,即为曲。
“里坊制”的优点是便于防盗,交通易规划,此外能有效防止疾病传染。唐代长安分为108个坊,居住人口可能超百万,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但从史籍看,长安却很少发生大的疫情,不能不说,这种城内有城、大城套小城的方式自有其优点。
“里坊”四门多用“衡门”,因来往人员密集,故朝廷通知均张挂于此,此外,有好人好事,亦会在此公示,所谓“嘉德懿行,特旨旌表”。遂使牌坊成为表彰的载体。
宋代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里坊制”渐废弛,中国城市转向街市制,但牌楼仍承担着旌表的作用,被认为是崇高荣誉的象征。
由此可见,牌楼源于牌坊,二者并无显著区分,北方一般称为牌楼,南方则多称牌坊,对于有屋檐者,也称为“有楼牌坊”。
老北京城内曾遍布牌楼,后电车公司为方便交通,屡次申请拆除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1924年,不经内务府批准便派工人施工,附近居民群情激奋,将工人扭送至警察局,时政方面也表示“牌楼乃历史遗迹,极具文物价值,且为本市公共建筑物,久为本市市民所认可,理应予以保存”。
上世纪30年代初,电车公司再度申请拆除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称年久失修,随时可能垮塌,认为“无艺术价值”,但实证机关考察后发现,这些牌楼均由楠木制成,“园径四尺”,“皆极伟大,此等工作如此坚固,焉有歪倒之说”。
遗憾的是,后来浙江人袁良任市长,为了盗取牌楼所用木材,将前门牌楼等9座牌楼全部拆除,代以钢筋水泥,称“此种建筑方法采用西式坚强合理之骨干,而保存我国庄严光华之外表”。袁良后因收粪税而引起市民反对,被迫辞职。
本文内容主要引自《老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