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一带的老字号:同仁堂三百年不衰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3-14 18:08:34
民国初年的大栅栏
如今位于大栅栏的瑞蚨祥鸿记
保存完好的瑞蚨祥建筑
陈 溥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大栅栏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氛围,其经营方式、商铺格局都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并涌现出了一批老字号。民国初年,老百姓有一句俗语描述了这些老字号的受欢迎程度: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如今,这些老字号依然以独特而精湛的技艺为人们提供服务,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故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八大祥”之首瑞蚨祥
清末,北京绸布业有八大家绸布店最为有名,因每家字号上都有“祥”字而被称为“八大祥”。它们是谦祥益、瑞林祥、瑞生祥、瑞增祥、瑞蚨祥、益和祥、东升祥与丽丰祥。后两家分别在东四与西四外,前六家均在前门大栅栏。
瑞蚨祥绸布店位于大栅栏5号,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山东章丘孟雒川出资开设,其堂弟孟觐侯经营。“瑞蚨祥”的牌匾是清末翰林李林庠所书,深厚质朴,苍劲有力。在名号中,“瑞”、“祥”都好理解,“蚨”字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一个典故。晋代《搜神记》载,南方有一种虫名青蚨。形似蝉而稍大,母子永不分离,无论飞至多远,都会飞到原地相会。因而古人把铜钱称为青蚨,意指只聚不散,财源滚滚。
瑞蚨祥开业后由于经营有方,货真价实,买卖十分兴旺。但好景不长,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使大栅栏成为一片火海,瑞蚨祥也几成废墟。面对严重的损失,孟觐侯不气馁。他利用自己与商界、金融界的关系,奔波磋商,终于筹到资金。重新建设,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秋,瑞蚨祥重新开业。新开业的瑞蚨祥为一南北向矩形建筑,南立面临街,是一堵高二层的大墙,中间开门,两边呈弧状“八“字形,分为两层,均有大理石雕刻饰面,图案为牡丹花与荷花。入口两侧为独立石柱,门楣上方有松鹤延年图案的大理石雕刻花墙,墙头上设铸铁叉形栏杆。瑞蚨祥店堂至今保存完好,是大栅栏地区唯一保持老字号原貌的店堂,已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03年至1918年间,又在大栅栏开设了“鸿记洋布店”、“ 鸿记皮货店”、“东鸿记茶叶店”等多家商店,几乎占了寸土寸金的大栅栏半条街,成为“八大祥”之首。抗日战争爆发后,通货恶性膨胀,日本洋行又大量走私进口纺织品,瑞蚨祥经营日益困难,1948年歇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庆大典上徐徐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瑞蚨祥提供的红缎子制作的。1954年底,瑞蚨祥率先实现了公私合营。近年,瑞蚨祥以神话中形似蝉的一对母子蚨为图案注册了商标,打出了品牌,百年老店瑞蚨祥以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
当年,进大栅栏东口,路北第一家商店门前的铁栅栏极为华丽气派,这就是紧邻瑞蚨祥西侧的北京八大祥之外的另一家绸子布店祥义号。祥义号的东家身份显赫,是清末最后一位太监大总管、慈禧太后宠信的小德张。祥义号由于投资人身份特殊,货源渠道广阔,货品质优,因而开张不久便跻身北京大绸布商店之列。后来几经变迁,如今原店恢复为“祥义号绸缎店”。
同仁堂三百年不衰
老北京夸人富有、穿戴讲究,有几句口头禅,前两句是“头戴马聚源、脚蹬内联陞”,表示从头到脚都是最好的正宗名牌。马聚源帽店和内联陞鞋店都在大栅栏内。
马聚源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帽店。创始人马聚源,是直隶马桥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他在鲜鱼口中段路南开办了帽店取名“马聚源帽店”。后来经一位张姓的官员介绍,马聚源做宫廷用的缨帽和富人戴的高级帽子,成了专门为贵族官僚服务的“官帽店”。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马聚源又在鲜鱼口西口路北开了天成斋鞋店。清咸丰八年(1858年),马聚源重病身亡。张官员将马聚源帽店和天成斋鞋店买过来,由马聚源的徒弟当掌柜,依然挂着“马聚源帽店”的牌匾。从此马聚源帽店更加兴隆,驰名北京四九城,被誉为帽业之首。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马聚源帽店生意长期不景气。1958年马聚源帽店参加了公私合营,从鲜鱼口搬至大栅栏。1990年调整网点布局时,马聚源帽店从大栅栏路北迁入路南的另一家老字号、开业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的步瀛斋鞋店内,在店内设专柜销售。
内联陞开业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创办人是河北武清人赵廷。鞋店取名内联陞,“内”指大内,即朝廷,“联陞”取自“连升三级”之意。为做好朝靴,赵廷还挖空心思专门收集王公贵族、达官显贵的靴鞋尺寸,样式及特殊喜好,将其汇编成册,取名《履中备载》。内联陞声名日盛,据说皇帝登基也要穿内联陞的靴子。
内联陞店址最初在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焚。赵廷筹集资金在灯市口重新开业。1912年袁世凯发动北京兵变,鞋店遭抢劫,后又移至廊坊头条,最后落户大栅栏。1949年后,内联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今,在挖掘、继承和发扬传统布鞋基础上,又相继开发出皮鞋、休闲鞋、保暖鞋等几大系列产品,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大栅栏街中段路南有一幢三层的中式大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这就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瑰宝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著名企业同仁堂。
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的先祖世代行医,他的曾祖乐良才明朝永乐年间定居北京。乐显扬自幼聪明异常又勤奋好学,他牢记祖训,刻苦学习中医药典籍,积累行医经验,很快就小有名气。后经人推荐进入清宫,当上了太医院的吏目。康熙八年秋(1669年)乐显扬自己开了药室,取名同仁堂,为“天下大同”和“仁者爱人”之意。
乐显扬去世后,他的三子乐凤鸣继承了他的事业。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他将同仁堂药室迁至前门外大栅栏路南。从此同仁堂乐家老铺在繁华的大栅栏扎下了根,至今经历了三百年而不衰。
1970年,在故宫封存近百年的同仁堂制紫金锭打开包装后,依然药香浓郁,色泽滋润,如刚产出不久,被人们称为制药奇迹。
当年,在大栅栏22号,紧挨着“同仁堂”是一家老字号,由安徽人张文卿(张昌翼)创建于清末的“张一元茶庄”。张文卿十多岁时经同乡介绍到花市荣泰茶行学徒,1896年,张文卿辞了柜,自己在花市一带摆了茶叶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位于茶叶摊附近的一家烟酒铺倒闭了。张文卿将烟铺盘了过来,开了一家茶叶店,起名“张玉元”。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文卿在前门外观音寺(今大栅栏西街)开了第二家茶叶店,正式命名“张一元”。1910年在大栅栏又开了第三家茶叶店,命名“张一元文记茶庄”。上世纪30年代初,京城大多数茶馆、旅馆都用的是张一元的茶,许多杂货摊、铺都代销它的茶。抗日战争期间,张一元的生意日益萧条,1947年冬的一场大火使其大伤元气。
1949年后,张一元茶庄获得新生。1992年以张一元为龙头,成立了张一元茶业公司,后又成立茶艺表演团,将中国的民族瑰宝——茶文化尽情展现。2012年,张一元茶庄在观音寺街老张一元起源店的旧址上重新开张。
戏园遍布大栅栏
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娱乐的发展,清末民初最让人痴迷的娱乐就是听戏。在短短的大栅栏内集中了三庆、广德楼、庆乐、同乐轩等多家戏园子。
三庆戏园原址位于大栅栏中段路南,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北京最古老的戏园。梅兰芳的新戏《狮吼记》和尚小云的新戏《玉堂春》均在此首演。之后尚小云的荣春社长期在此演出。
广德楼戏园在大栅栏西口路北,建于嘉庆年间。当年四大徽班进京后长期在这里演出,后来的谭鑫培、路三宝等名角,再后来的四大名旦都曾在这里登台。1909年,法国百代电影公司租用广德楼,拍摄了杨小楼主演的《金钱豹》、何佩亭主演的《火判官》等京戏片段,放映后广受欢迎。1949年,广德楼毁于火灾,后在原址重建,改名“前门小剧场”。2000年,广德楼重新修缮,成为北京保存最好的老戏园之一。
庆乐戏园原位于大栅栏东口路北,瑞蚨祥西侧,乾隆年间修建。清末毁于火灾,重建后方形舞台改为圆形,观众座椅也由条椅改为单人座椅,成为设施较新的一座戏园。京剧大师杨小楼多次在此演出,河北梆子老艺人杨韵谱和他的女弟子李桂云等曾在此演出《茶花女》、《血海深仇》等新戏,名噪一时。
1939年,李万春组织的鸣春社在这里演出机关布景戏《新天河配》、《济公传》等使观众耳目一新,大受欢迎。1949年后,吴素秋、姜铁麟等组建的新兴京剧团长期在此演出。1970年成为北京杂技团排演场。
门框胡同里有一个小型戏园叫同乐轩,1909年建成。俞振庭的双庆班曾在这里演出,因地域狭小,只适合演小型剧目。在粮食店街路西有座颇有名气的戏园叫中和戏园,建于道光年间。很多戏剧名家都曾在这里登台,程砚秋曾长期在此演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戏园的建筑、设施都趋于老化,又因身处闹市,位置所限,很难扩建改造。上世纪70年代后,这些戏园逐渐衰落。
除了戏园,大栅栏一带还建有早期的电影院。位于大栅栏西口路南的大观楼电影院,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北京开办最早的电影院。在这家电影院里,放映了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记录谭鑫培经典剧目的《定军山》。大观楼不仅成立最早,而且百年来,几经沧桑变化,但至今仍在放映电影,堪称北京放映电影最悠久的影院。
门框胡同的同乐轩观园于1932年改为电影院,也是北京早期的电影院之一。1985年重建后改为北京全景电影院,可放映180度立体声球幕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