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六区园林植物每年滞尘9800吨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3-16 17:44:19


雪松山桃滞尘能力优于杨柳国槐
 

 

本报讯(通讯员铁铮 伦小秀)园林绿化植吸附PM2.5等颗粒物成效显著。一项最新研究发现,2014年至2016年的3年间,北京市城六区园林绿化植物年均滞尘量为9800吨左右。其中细颗粒物滞尘量为100吨左右、粗颗粒物滞尘量为1200吨左右、大颗粒物滞尘量为8500吨左右,相当于增加15个满足2级空气质量的天数。
 

北京林业大学联合中国林科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广东省林科院、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农科院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合作开展了“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把森林滞留PM2.5等颗粒物的能力定量化,筛选出不同典型区域有效治理PM2.5等颗粒物的适宜树种,找到森林阻滞PM2.5等颗粒物的优化配置理论技术。
 

科学家们研究了不同树种滞尘能力和配置模式的差异。结果表明,针叶树种的滞尘能力要高于阔叶树种。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为雪松、白皮松、油松、圆柏、侧柏、栾树、丁香、山桃、刺槐等;从配置模式看,混交林调控PM2.5作用能力最强,其次为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和草地。
 

该项目建立了10个定位监测站、2个监测塔和102个监测样地,覆盖了北京市域全境,同时对131种植物调控能力和15种颗粒物化学组分开展了系统研究。
 

课题组称,目前北京的各类公园、自然保护区、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所形成的林带,对北京市雾霾防护起到了一定作用。植树造林,营造树种多样、结构多样的大中型森林,更能有效地对北京市整个生态环境和雾霾起到调控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植物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功能通过三个方面体现:一是植被的滞尘作用。由于植被改变了当地区域的空气动力学状态、枝叶具有绒毛等特征,使得空气中的颗粒物通过重力沉降、布朗运动、碰撞等过程,沉着于树叶表面、树干、枝条等部位,从而从大气中去除。北京市森林植被对PM2.5的调控作用年均量为309.03千克/年·平方公里;二是植被对污染源具有阻尘作用。通过植被的吸附、阻滞等过程,可一定程度地降低污染源周边地区污染物的浓度。如主干道两边的绿化隔离带可以有效地降低道路两侧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在城市内部的行道树、灌木草本等复合绿植结构、小区及校园内的小型绿化区,对汽车尾气、道路扬尘的阻滞吸收都有一定作用;三是植物自身可吸入少量的大气颗粒物。
 

相关新闻

PM2.5高效滤膜研发成功
 

本报讯(记者张航)随着大气污染防治的深入,细颗粒物PM2.5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日前,北京理工大学王博教授课题组开发出一种可再生滤膜,可以高效过滤PM2.5,不仅可以用于工业除尘和发动机尾气净化,还将有望用于室内空气净化。
 

据介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空气污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特别是颗粒物作为一种主要的污染源,已经造成严峻的环境问题。PM2.5和PM10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长期暴露于PM2.5环境会导致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
 

事实上,在工业界,发电厂和炼油厂等产生的颗粒物除造成环境问题外,还会损害工业设备。例如,细颗粒物沉积在管道和连接件处,有可能造成设备腐蚀、阻塞甚至爆炸。工业上常用袋式除尘器除尘;然而由于其采用聚酯类材料,无法耐受较高温度,通常要求不高于140摄氏度。因此,兼具坚韧耐用、净化效率高、耐高温等特点的过滤材料,应用于管路系统、汽车和飞机的发动机排气管,把住PM2.5排放的“第一环节”,对于大气治污,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京理工大学王博教授课题组最新开发的对辊热压印方法,用于批量制备金属有机骨架配合物基滤膜。这种滤膜不仅坚韧、工作温度范围宽达80至300摄氏度,在室温和200摄氏度的环境下都具有优异的颗粒物净化效率,有望用于工业除尘和发动机尾气净化。同时,室内试验表明,这种滤膜在保证良好的透光性和通透性的同时,能有效去除颗粒物,且使用寿命长、容易再生,有望用于室内空气净化。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