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模”里的温暖记忆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3-17 19:17:17


张福顺制作的众多房屋模型。

张福顺在检查房屋模型。

房屋模型里的小细节,张福顺都很在意。

小区里的孩子听张福顺讲房屋模型背后的故事。

阳台被张福顺改造成制作房屋模型的“小作坊”。

■本报记者 宋佳音/文并摄
 

牙签、雪糕棍、一次性筷子、三合板边角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些东西应该随手扔进垃圾桶。但在昌平天通苑社区88岁老人张福顺手中,这些物品组合成了一个个房屋模型,承载起他多年来的居住记忆。
 

春光明媚,阳光照得张福顺家阳台上亮堂堂的,这里也是他的“小作坊”。他小心地从玻璃展柜中拿出一个房屋模型,仔细看,用雪糕棍制成的“院墙篱笆”有些开胶了,牙签制成的窗棂也松动了。趁着光线充足,他开始用胶水修补起几处缺损。
 

这个房屋模型,正是按照他记忆中老家房屋的样子制作而成的。工作原因,张福顺曾10多次搬家,从东北到北京,每栋房屋都留存下他的记忆。前些年,他用一年多时间,将自己住过的10多处住所手工打造成房屋模型,就是为了完整地保存这份珍贵回忆。
 

“当年照相不容易,从没想到给老房子留张照片。”张福顺说,第一次搬家,是因为吉林北山改建公园,他家从山上的老宅子搬迁下来。那时候他才四五岁,但老宅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记得院子里有一条很长的走廊,上面爬满各种植物,夏天的时候会挂上成串的瓜果。
 

张福顺做的第一个房屋模型,也正是这处老宅。
 

隔行如隔山,在铁路系统工作了大半辈子,张福顺对制作房屋模型并不在行,第一次尝试,也是以失败告终,“做好的房屋和院子比例不对,看上去很别扭。”
 

张福顺很快又找来材料,重新开始制作。一根窗棂,一幅贴画,一张土炕,一床棉被,他都力求能跟记忆中的一样。连屋外堆放的柴火,他都用一次性筷子模拟出来。
 

这一次,他的房屋模型终于成功。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牛街民房、夕照寺铁路宿舍等十多处曾住过的地方,都被张福顺制作成了房屋模型,并精心安放进玻璃罩子里,摆进了展柜,成了老人的宝贝。
 

随着这些房屋模型的建成,一段段被岁月尘封的温暖记忆也渐渐重现在张福顺眼前,偎依着母亲看日食、和哥哥姐姐一起盼望过开斋节,求学、上班、结婚、生子……80多年的过往岁月就浓缩在这些房屋模型中。
 

这几年,一有空,张福顺就会给家人讲这些房屋模型背后的故事,连小区里的大人小孩也成为他的忠实听众。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温暖记忆,也正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人。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