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探古燕家台:沧桑安详


编辑:北京国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7-03-24 18:46:34


作者: 戴向明
 

 

 

燕家台旧小学。
 

 

通仙观碑刻。
 

 

通仙观遗址。
 

初春时分,草木苏醒,驾车蜿蜒在109国道,别有一番风味。这次要去的燕家台是西山深处一座静谧的村落,群山环抱,外来人迹罕至,安详的京西古村落,处处诉说着沧桑。
 

“二龙”相会有来头
 

到燕家台,第一个迎来的便是红墙绿瓦、古朴典雅的过街楼,横额“燕家台”三个大字,门洞两旁的墙腿石由两方石碑充当,上方嵌有文物保护标志的汉白玉刻石。燕家台是风水宝地,处在东西龙门涧汇合处的台地上,两股溪水像两条长龙汇于村口,然后流向清水河,因此这里相传最早得名“二龙台”。后来,据说有位王爷因慕“龙”名把这块地选为墓地,但村民因故乡之情不愿迁离,于是就改村名为“晏驾台”,后以谐音得现在这个名字,又称“燕台”。
 

燕家台自然风光秀美,有一首民谣概括了这里的自然景观:“二龙戏珠燕家台,凤凰展翅松树坡,老坡口子一步桥,莲花盆儿三尖坡,两个酒篓一边放,金镶玉玺大南坨,文房四宝笔架山,远看明灯百花山”。但说起最著名的,还得是龙门涧。东西两涧绵延十余里,这里聚集了我国几类著名风景区的景色,诸如“三峡气势”“桂林秀美”“匡庐飞瀑”“黄山叠泉”等,都可以在这里看到缩影,因此,龙门涧得到了许多如“燕京小三峡”“京西小桂林”“山水盆景”等美誉。涧内两侧悬崖峭壁高耸,当中溪水潺潺,由于流水的侵蚀,使两侧岩石形成了各种奇特的造型,峡谷沟壑、石林山涧,为游人增添了无穷乐趣。
 

民居古树跨时空
 

元代建村,地处偏僻,百年没有大的人为破坏,燕家台村至今仍保留着50多套完整的古宅民居。一些民俗学者认为受元代通仙观的道教文化浸润,村里的民俗风格也受到金元的影响,这里古宅民居以小三合院、四合院为主,建造精良。以木雕、砖雕、石雕为其特色,青堂瓦舍,古朴别致。老蔡家的“倒品字”院、长城防线官员陈家的“三间吞廊式”民宅、中街的“转角房”各具特色。影壁花墙更是五花八门,砖雕的、抹灰的,写字的,画画的,“戬毂”“鸿禧”“祈福”“迎祥”。仅门墩石、墙腿石的种类就有几十种之多。所刻吉祥图案有“琴棋书画”“门庭清且吉,家道泰而康”“松竹并茂,菊桂腾芳”,还有“福禄”“平安”“如意”“吉祥”等等,不胜枚举。
 

燕家台有一棵400年高龄的核桃树,高25米,树冠面积达300平方米,主树干有三人合抱那么粗,上面分出的三个枝杈也要一人合抱,被称为“核桃王”。村民讲,这棵核桃树在当年产核桃12万个、1000公斤,在打核桃时,多人上树,一人打一杈,带上午饭在树上吃。如今古树自然不如当年丰产,站在树下,她如同一把巨伞矗立村中为人庇荫,守护着村子宁静幸福的生活。极目远眺,群山古宅,竟顿时有了穿越时空的错觉感。
 

道法自然观通仙
 

别看燕家台村子不大,却可以称得上是道教圣地。全兴定五年(1221)年,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率领18名弟子西去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谒见成吉思汗,在燕家台盘桓数日,丘处机认为,“隐迹栖真之所无逾于此,他日宜大有兴建。又当南北往来之冲,真可谓福地也”。1230年,其弟子“清和大师”尹志平隐居于此,置地7顷多,营造通仙观。据记载,道观坐北朝南,有正殿三间,面阔8.85米,进深4.1米,硬山清水脊合瓦顶,方格窗,红墙绿瓦,飞檐斗拱,可以看出,当时的规模还是蔚为可观的。
 

只是随着岁月变迁,通仙观如今残垣仅存,已完全看不出当年的样子,只有现存二通石碑记述这段历史:“附宛平县之北二百里许,乡曰斋堂,堡为清水,有观曰通仙。实清和大宗师旧隐也。其地,上据墨云山,下瞰黑龙潭,柏谷涧出其东,龙门涧辟其西,景物瑰奇,草木丛茂,真隐士之所栖处,俗呼为燕家台焉”。事实上,燕家台村内及周边还有许多庙宇和古迹,展示着这里当年人丁兴旺的盛景。村北沟内一处几十米高的山崖上,并列着两个山洞,明代时开辟为石窟寺,名为“圣泉庵”,由于建于悬崖之上,人称“京西悬空寺”。当地还有山神庙三座、龙王庙五座,另有玉皇庙、五道庙、真武庙等,现在主体虽已不存,但尚有遗迹可寻。
 

山梆子戏代代传
 

燕家台是戏曲之乡,山梆子戏在斋堂川一带十分有名。早年间,燕家台村有一座戏台,村中有歌谣说:“村西街,街面宽,五道庙门口对南。戏台楼高两丈三,坐南朝北年复年。每逢佳节喜庆日,神鬼与人同台欢。”虽然有戏台,但当时村里却没有戏班子,听戏要到外边去请。1882年正月,河北省张家口狼山“山西梆子剧团”的著名艺人袁老疙瘩来此看戏后上台献艺,与该村结下了戏缘,并担任了这里的教师。这样,以河北老调与山西梆子相融合,形成了独有的燕家台梆子。后来,又引进了河北梆子剧目,戏种更加丰富多彩,最多达90多出剧目。上世纪50年代末,戏曲学校的一批教师下放到燕家台“体验生活”,他们帮助村剧团排练节目,传授技艺,排演了《武松打虎》《打渔杀家》《回荆州》等剧目,不但活跃了戏曲之乡的氛围,还增添了剧团的活力。
 

山梆子戏的落地生根,让燕家台的民间文化空前活跃。60年代初,村里修建了一座可容纳千人的大礼堂,修建了舞台、化妆室,新做了道具箱,购置了新戏装和刀枪把子以及乐器,排练了十多个剧目。这里的山梆子戏既有山西梆子的韵味,也有河北梆子的曲调,又结合了斋堂语音,是极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也因此于2007年入选了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燕家台村作为北京市美丽乡村,人居和谐,淳朴依旧。现代设施悄无声息地融于村落中,花草树木覆盖的花园式小院,即使是原来的旧宅,也是“外看原始样,里边现代化”。村民生活简单、淳朴而乐观,如村歌唱到:东龙门开,西龙门开,二龙捧出一个燕家台,青山环抱,绿水环绕,四季花开春常在。



中国国旅
中国国旅
返回顶部